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学外译:从“走出去”到“走进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吴楠 李玉 参加讨论

    传达文本文化内涵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广泛响应和逐步推进,文学外译是在新形势下有待深化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谢天振表示,文学外译理论的构建,可以从中西方翻译历史和实践中发掘理论资源。
    在谢天振看来,将“信达雅”简单地奉作一切翻译的标准,望文生义地以为“信”是第一位,不仅误读了严复“信达雅”的本意,更看不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本质,忽视接受、传播、影响等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
    文学外译不仅要追求忠实于原文,更要注重文本文化内涵的传达,推动跨文化交流。“这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赋予文学翻译研究的新使命相似,即研究如何积极发挥文学翻译在精神层面融通中外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本土文学经验,构建中外文学和文化多元并存、平等对话的愿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蓝红军说。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耿强认为,中国学者需要详细检视中国文学外译活动所产生的各类有关中译外的翻译话语库存,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提炼并建构中译外翻译话语体系。这对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外译、丰富中译外翻译话语体系、突破西方翻译话语并最终促进中国翻译话语的国际传播而言,是一项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举措。
    形成“翻译自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翻译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出现一些认识误区。
    谢天振举例说,“一些翻译者在文学外译中,看不出译入与译出的差异,简单地用译入的思维、理念指导译出实践;追求大而全,动辄翻译出版‘某某全集’、‘大套丛书’,不屑做‘节译本’、‘删节本’,看不到文学外译的长期性。”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朱振武提到,有些学者在外译中的过程中主张包容和接受外来文化,而在中译外选择文本时以国外的评价为标准,这实际上是翻译活动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很多翻译行为不是主动的文化传递,而是简单的‘传声筒’。”
    朱振武认为,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就必须统筹安排、整合和优化翻译资源。与此同时,改变概念,认清译入和译出的本质差异,形成“翻译自觉”。翻译越来越成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和表现,译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知和自信直接影响到其翻译活动和文本的选择。无论是作家还是翻译家,只有拥有良好的文化自觉和社会担当,才能带来更大的学术贡献,进而推动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得更远。
    此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主办,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文学翻译研究委员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
    记者 吴楠 李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