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该降温了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预言国学热,如今国学热在中国各地蓬勃兴起。那么您当时提出这一预言的根据是什么? 辜正坤:我做过许多种预言,绝大多数后来都应验了。我在“文革”时期就预言过,中国一定会走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至于说是什么依据,回答起来很复杂。因为任何预言背后都有许多种可供支持预言的要求或参数。只就文化发展而言,其中最重要的要求或参数是:1.汇通古今中外的大量百科性的文化文献;2.本土传统文化因素(古代、现代);3.本土文化当代发展现状;4.域外文化当代发展现状;5.特定文化领域的审美递增递减循环现象考察;6.特定文化现象发展高峰程度临界值;7.其他辅助性诱发因素。这里边最难把握的是第六条,也是最关键的一条。任何文化现象的发展都有起始、上升、高峰、衰落等过程,学者的任务是要敏锐地发现该文化现象发展的高峰程度临界值,即该文化达到顶峰的程度值。这个程度值的到来有很多附加性症候。一个学者一旦捕捉到这些附加性症候,就能比较有把握地判定该文化现象要走向衰落了。这种智慧,在道家学说,尤其是易学理论里有清晰的表述。然而,预言是不能随意公布的。因为预言本身带有能量,会干扰现象发展的进程,干扰分为正干扰和负干扰。正干扰增大程度临界值、诱发现象发生的早产;负干扰减少程度临界值、延缓现象发展顶峰的到来。所以,一个学者要对自己的预言负责。所谓天机不可泄露,实际上是在暗示预言本身的自带能量会产生干扰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学者提出,国学之风来势过猛,我们需要“国学热”下的“冷思考”。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辜正坤: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对的。“国学热”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升温。再升温就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了。目前的国学发展过度重儒学或谋略学之类,这也需稍稍抑制。国学是什么?国学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学术文化。固有的学术文化包括什么东西?《现代汉语词典》说:国学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这个定义是清末民初以来比较通用的定义,但有缺陷——它提到的义项总共才五项。虽然用了一个“等”字,暗示不止五项,但其实主要强调这五项。中华五千年来的学术文化成就哪里才五项呢?多着呢。近两年,我在上海德稻大师学院讲国学,主张重新定义国学。我提出一种新国学定义。所谓新国学,指中国传统和现当代学术文化成就的重新整合,即中国古今独特的精神文明成就总和。这个定义新在何处?1.它不只是强调传统的即民国以前数千年的学术文化成就,也容纳民国以来直至当代的学术文化成就,故大大拓宽了国学的范围;2.它采用新的现代学科归类法,以便和现代学术体系接轨;3.它使国学研究服务于当代文化建设。 按照我的这种新国学归类方式,国学的范围可以包括:易理科学、地理学、语言文字学、宗教学、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礼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体育学、中医学、音乐学、天文学、农学、工程技术学等。学科至少涵盖二十项以上。这些科目中还包含很多子科目,比如宗教学中要包括道教、佛教等,政治学中要包括法家、儒家、墨家、道家诸家学说等。当然,新国学还要体现出国学本身与现代西式学科相比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文明成就。 从上面的国学学科分类,我们可以马上注意到当前“国学热”中有三个明显的偏颇。第一,国学在许多人眼中被当成了儒学,有以儒学代国学的趋势。儒学是国学中重要的一门学问,但不宜过分强调。我们有二十多个国学学科需要研究、弘扬。第二,国学里还要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当代的学术文化成就。国学不能只是老古董。第三,国学不等同于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以儒学来说,其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并不比新时代共产主义所倡导的道德伦理观念更进步。儒学难以撇清与封建等级制价值观的关联,这与现代世界的平等、自立、自强、开放观念是有隔阂的,不能全盘接受。孝的观念也许是儒学中的亮点,是应该坚持的,但这其实并非儒学独有的观念,一切教义都主张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区别只是程度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