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二届中国长篇小说高峰论坛在江苏师范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就“新乡土写作”与当代中国的关系,进行了热烈讨论。正如评论家贺绍俊所说:今天的乡村是一个城乡同构的乡村,和过去的乡村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还用过去的写作方式来处理,很难触及到现实中那些实质性的东西,很难适应新的变化,也很难让我们的乡土写作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专家们普遍认为,“新乡土写作”是很有价值的,也是很有前途的。 新乡土写作是一个开放的概念 2015年开始,江苏师范大学长篇小说创作与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征集了“新乡土写作”长篇小说,并在中心主办的刊物《雨花·中国作家研究》上以“长篇小说大展”方式连续六期予以刊发,引起了较大反响。当下,随着“新乡土写作”不断引起关注并成为文学年度主题,这一写作也渐成热潮。那么,“新乡土写作”到底新在哪里?与传统的乡土写作到底有何不同? 从我们所征集以及刊发的作品来看,首先,“新乡土写作”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和传统乡土写作不同。“新乡土写作”侧重关注的是当下的中国现实,具体说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当代中国农村。在这一时段,中国乡村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特点,有抱负、有志向的作家应该对此予以重新发现与观照。 其次,“新乡土写作”的创作群体和传统乡土写作不同。从事传统乡土写作且依旧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作家多以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作家为主,而有志于新乡土创作的作家则以上世纪70年代前后出生的青年作家居多,他们在生活阅历和精神思想两个方面都未中断和中国当代乡村的联系,其写作也越来越呈现出有别于传统乡土作家的特点。 最后,在写作手法方面,“新乡土写作”也与传统乡土写作有显著区别。从事“新乡土写作”的作家普遍有着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其写作的宽度广度以及理论自觉性也普遍较高。比如,他们提出并尝试了超现实主义这一写作手法,一方面注重和现实的紧密勾连,另一方面又强调对现实主义的超越与游离在先锋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之间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对中国乡土文学的继承,更是超越。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新乡土时代必将需要新的乡土文学。乡土中国的古老基因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不管你身在乡村还是都市,你都脱不掉乡土的底色。我们的生命植根于脚下的土地,对乡土的歌唱就是对我们生命之根的赞扬,“新乡土写作”是灵魂深处的生命律动。一个作家要写作什么题材,既是主动的选择,也是被动的承受。 无独有偶,在农村问题研究领域,有专家也提出了新乡土主义,新乡土主义是需要在重新确立乡村主体的基础上,重建城乡关系。这种学术观点,恰好与新乡土写作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相互呼应。 “新乡土写作”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质,就必须具备和传统乡土写作不同的广阔视野,这就需要新乡土写作努力打破城乡界限,在坚持乡土主体性特征的前提下,适应城乡一体化时代趋势,融合乡土和城市,找到乡土和城市联通的精神密码。 “新乡土写作”是一个开放的文学概念,落脚点在新乡村,着眼点却在于整个乡土中国,因此,它的叙事就不仅仅局限于乡村这个特定场域,还包括乡村的城镇化,城市的打工者,乃至全球化背景下的城乡变迁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