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三次荣获鲁迅文学奖。五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爆炸现场》《忠诚与背叛》、《国家》、《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国家行动》等,作品翻译到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 2017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在全国两会期间,本网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 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您在现场听取了工作报告,听完工作报告,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何建明:我今年是第五次在全国人大会上听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报告。前几年我感觉总理在做工作报告时压力很大,今年的直接感觉就是松了一口气。这松了一口气,是指我国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部分,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对文艺界而言,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 何建明:中国越来越强大,未来中国的发展将势不可挡,在发展过程中,文化力量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文化的品质影响到这个国家发展的质量。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价值会随着时间日益增强,随着我们国家的强大越来越显现。国家的发展跟我们越来越紧密,我们身上的责任和使命也越来越重。 中国社会科学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质量问题”,比如“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等。我们文艺界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同样面临着如何进入“质量时代”的问题。那么,有“高原”缺“高峰”的原因究竟何在? 何建明:习近平总书记讲了我们中国现在是有“高原”缺“高峰”,这是一个基本现象。我作为一个作家,一个作家协会的管理者,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人民的创作热情非常高,现在进入了一个人人写作,人人阅读的时代。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文学作品的数量很大,每年新出的长篇小说大概有5千多部,网络作品就更多了,大概有10万部,但是这些网络作品也并不一定都能称的上是文学作品。每年新出这么多文学作品,但是能让我们记住的作品、有影响力的作品能有5部就不错了,并且实际上大部分作品并没有被读者真正读过。 第二,有的读者认为现在没有好作品了,也看不到好书,不像五六十年代那会有那么多经典作品,所以责怪作家没写出好作品。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并非如此,好作品是有的。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天天都能吃到红烧肉,就会觉得这种好菜反而就不能称之为好菜了,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这其中的评价标准也存在这种类似的矛盾。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评判一部作品的好与坏,而是要反思自己的评判标准是否客观。现今社会人们的视野、人们的聚焦点已经散了,如何让我们的聚焦点集中起来,向好的作品看齐,或者好的作品如何能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这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也是我们的一个时代责任。 从作家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学作品已远远超过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但是现在的作家没有那个年代的作家名气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人们的记忆当中,总是认为那个年代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但在当今社会,真正喜欢那个年代作品的人是越来越少。现今,我们一边在强调阅读,一边又不重视阅读,更不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作家比较浮躁,所有的人都处在一个浮躁的状态中。最近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收视率很高,是因为我们对现在的作品不满意,所以最后只能回到对经典的追捧。但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欣赏经典作品的层面上,更迫切、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继承和创作经典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