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论明清小说寓意法命名的内涵与特点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 程国赋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是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很多小说寓意深远,这在小说命名之中体现得尤为显著。从寓意法角度探讨明清小说命名,前人很少涉及。明清小说作者善于通过命名的形式加强宗教宣传,借助小说命名宣扬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表达遗民思想,以小说命名自寓个人的人生经历、生活境遇,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总体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包含不同寓意的明清小说命名所用词语较为集中,小说命名中存在模仿前人和随意命名等现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明清小说命名研究”(编号13BZW07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程国赋,暨南大学文学院。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历来具有寓意寄托的传统。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大量运用寓言的形式,如“螳螂捕蝉,异鹊在后”“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这些寓言故事虽然是夹在议论文中的例证,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主要是为了说明道理或论点、作为它们的附属品而存在,①但是读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领悟深刻的生活哲理和处世原则。屈原《离骚》多处采用寓意寄托的手法,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臣、贤士,以恶草臭物比喻奸佞小人,以男女感情比喻君臣关系,一部《离骚》可以说是充满寓意的文学经典。
    在古代小说创作领域,寓意法的运用也相当普遍,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沈既济撰《枕中记》,庄生寓言之类。”②宋代洪迈《夷坚乙志序》指出:“逮干宝之《搜神》、奇章公之《玄怪》、谷神子之《博异》、《河东》之记、《宣室》之志、《稽神》之录,皆不能无寓言于其间。”③李肇、洪迈均认为,在《搜神记》《枕中记》《玄怪录》《博异志》《河东记》《宣室志》等宋前小说作品中,普遍存在寓意法。例如,《任氏传》赞扬狐女任氏“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的品行,突出任氏的忠贞而多情,《谢小娥传》歌颂小娥的贞节和孝道,《虬髯客传》着力宣扬封建正统、真命天子。④采取寓意法创作的小说作品中,创作主体的情感相当浓郁,创作目的性比较明确,作者通过小说表达对于社会、人生的态度与看法。
    明清时期是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名家辈出,名作众多,很多小说作品寓意深远,这在小说命名之中体现得尤为显著。⑤清代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时指出:“稗官者,寓言也。……《金瓶》一部,有名人物不下百数,为之寻端竟委,大半皆属寓言。”⑥张新之《红楼梦读法》认为:“是书名姓,无大无小,无巨无细,皆有寓意。”⑦小说命名中的寓意法不仅体现于《金瓶梅》《红楼梦》等几部经典名著,而且在其他小说作品中也随处可见。
    从寓意法角度探讨明清小说命名,前人很少论及。本文在对明清小说进行整体观照的基础上,从宣扬宗教、强化儒家伦理道德、寄寓遗民思想以及借小说自寓等几个方面重点阐释明清小说寓意法命名的内涵,并就其总体特点加以归纳、总结。
    明清小说作者善于通过命名的形式加强宗教宣传,体现浓郁的宗教色彩,这是明清小说寓意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借小说命名宣扬宗教,渊源已久,旧本题后汉郭宪所撰《洞冥记》的命名就包含很深的道教寓意,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九引郭宪《洞冥记》自序,声称此书取名意在“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故曰‘洞冥”'。⑧明清小说命名寓含宗教意味的作品很多,笔者下面从佛教和道教两方面加以阐述。
    (一)宣扬佛教理论
    佛教《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认为,一切法皆由心生起,“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是万物的本原,外在事物如梦中幻境,均不存在。因此佛教注重人的本性本心的修养,希望世人摈弃尘念,清心灭欲,将人从各种功利和欲望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本心本性,这在《西游记》一书的命名中得到鲜明的体现。明清时期不少学者对《西游记》命名蕴藏的佛理加以阐释,署名李贽撰《批点〈西游记〉序》指出:“不曰东游,而曰西游,何也?东方无佛无经,西方有佛与经耳。西方何以独有佛与经也?东生方也,心生种种魔生;西灭地也,心灭种种魔灭。然后有佛,有佛然后有经耳。”⑨魔生魔灭均源于本心,所以本心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明代谢肇淛《五杂组》认为《西游记》寓意在于“求放心之喻”,⑩不是随意之作,放纵本心,则莫能禁制,唯有修身养性才能成佛。
    《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清代张书绅对“释厄”之名进行解读:“《西游》又名《释厄传》者何也?诚见夫世人,逐日奔波,徒事无益,竭尽心力,虚度浮生,甚至伤风败俗,灭理犯法,以致身陷罪孽,岂非大厄耶?作者悲悯于此,委曲开明,多方点化,必欲其尽归于正道,不使之覆蹈于前愆,非‘释厄’而何?”(11)张书绅认为,《西游记》作者创作此书,取名“释厄”,意在使世人摆脱名利束缚,归于正道。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还指出:“《西游记》当名‘遏欲传’。……《南华》、《庄子》是喻言,一部《西游》,亦是喻言。故其言近而指远也。读之不在于能解,全贵乎能悟,惟悟而后解也。……名为‘消魔传’,信不诬也。”(12)张书绅明确揭示《西游记》作为“喻言”的性质,“其言近而指远”,包含很深的寓意。《西游记》之名无论是“释厄”还是“遏欲”或名“消魔”,均表明希望世人消除杂念,清心灭欲,修身养性。
    《西游记》命名的寓意不仅体现于书名,而且体现于小说人物命名之中。以孙悟空名字为例,他本无名无姓,《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末尾,祖师为他起名“孙悟空”,(13)作者评论称:“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揭示出“悟空”一名寓意之所在。在小说作品中,孙悟空获得了一系列的名号:石猴、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大圣)、孙行者等。《西游记》第一百回《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孙悟空保护唐僧赴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至西天,成得正果,如来授孙悟空为“斗战胜佛”。自最初的“石猴”之名,到“孙悟空”,再到最后“斗战胜佛”,小说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名号的变化,宣扬佛教,表明佛法无边。在《西游记》一些次要人物的命名上也体现了宗佛之旨。《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唐僧与孙悟空师徒路遇强盗,(14)小说为六个强盗分别取名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眼、耳、鼻、舌、身、意是佛家所说的“六根”,佛教把消除欲念、远离烦恼称为“六根清净”,《西游记》作者借六个强盗的名字希望世人摈弃“喜”“怒”“爱”“思”“欲”“忧”等各种杂念,做到六根清净,无忧无虑。
    《西游记》续书《西游补》的命名继承原著寓意,小说叙述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之后,被鲭鱼精所迷,进入虚幻的梦境,撞入自称为小月王的妖怪所幻造的“青青世界”。何谓“青青世界”?明代静啸斋主人《〈西游补〉答问》称:“《西游》之补,盖在火焰芭蕉之后,洗心扫塔之先也。大圣计调芭蕉,清凉火焰,力遏之而已矣。四万八千年俱是情根团结,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内;走入情内,见得世界情根之虚,然后走出情外,认得道根之实。”(15)所谓“青青世界”象征着世间各种情感、各种欲望杂念,只有空破情根,消除欲念,才能“认得道根之实”。对此,明代嶷如居士《〈西游补〉序》说得更为直接:
    补《西游》,意言何寄?作者偶以三调芭蕉扇后,火焰清凉,寓言重言,以见情魔团结,形现无端,随其梦境迷离,一枕子幻出大千世界。……阅是《补》者,暂为火焰中一散清凉,冷然善也。(16)
    董说于明末创作《西游补》,借小说创作寓含佛教宗旨,入清以后,作者无意功名,中年在苏州灵岩寺出家为僧,法名南潜。嶷如居士认为此书寓意深远,世间万物,包括各种情感皆为幻境,“一堕青青世界,必至万境皆迷”。作者以“青”喻“情”,唐僧陈玄奘在书中化身为“杀青大将军”,实为“杀情”,破除一切情缘,跳出梦幻的世俗之境,从此不再受轮回、劫运之苦。
    清代陈天池撰《如意君传》,又名《无恨天》,其命名同样具有佛教色彩。刘作霖道光二十八年撰《无恨天传奇序》指出,此书原名《如意君传》,刘作霖觉得这一书名“直率而少蕴蓄”,于是取佛书“离恨天”之义,改名为《无恨天》:“离者,离而去之之谓,恐人以离别错解,故易离以为无也。而佛书之言六根也,眼耳鼻舌身,而终之以意;其言六尘也,色声香味触,而摄之以法,意尘为法,如法即如意矣。”(17)崇佛之意不言而喻。
    我们从明清小说命名实践来看,在宣扬佛教清心灭欲的观念之中,以色空观最为突出,试以《红楼梦》为例,从书名与人物命名、茶名与地名等两方面加以阐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