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的这5年,被看作是她最快乐的5年。“这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挖掘自己潜力的过程。那种感觉每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以前自鸣得意的作品的纰漏,对于学术人来说,这个过程挺‘自我毁灭’的。”但与此同时,张悦悦对于做学术,很有信心。每年她和自己的老师,都会带去各自新研究的课题相聚,“你会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这个过程周而复始,从不间断,每次都会给自己惊喜,都会发现自己居然能跳得更高、跑得更远。” “机会来了要抓住,这次机会将为下次机会赢得积分。”在英国留学和教书的日子,张悦悦不放弃每一个研讨和演讲的机会,那或许是一个新的理念,一个方法学上的新挑战。她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世界化科技》以中国为例,论证了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体如何承担着世界公民的角色,并论述了拓展话语权,有效地参与构建世界科技图景的方法。2013年欧洲的第一届科技评估会议上,海外专家还对此书进行了专场讨论。而张悦悦常觉得,“我一个年轻的‘老外’在英国出版的书能在欧洲受到这样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研究的问题本身恰好契合了这个时代新兴的机遇与困惑”。 10年前我退出了工作岗位,在北京一家酒店的咖啡厅里,我把张悦悦介绍给了赵晓霞,晓霞曾是我在海外版记者部的小同事,后来调到科教部,主编《海外学子》版。张悦悦此时已成了名副其实的海外学人。她们俩一拍即合,2011年3月开设了《一桌一椅一世界》的专栏。 是的,这个专栏有张悦悦的努力,虽然看起来这些千字文都是顺手拈来日常生活的素材,读起来很轻松,但其中蕴含着怎样独到的眼光,需要怎样的文字功底,恐怕只有我们报人能体味。当然,也有张悦悦的同龄人赵晓霞的坚持,我在海外版工作十六七年,还未曾见到为某一个海外学人开专栏开6年,发文150多篇,而且居然被眼界颇高的三联书店相中,出了一本散文集呢! 拿到这本被张悦悦称之为“在欧洲做学术的注脚”的小书《小世界》,分量沉甸甸的。虽然这些随笔只记录了她在英国与法国高校工作期间的一些逸闻琐事,但从某种角度说,这些“注脚”有时却能比正襟危坐的科研理论更直观地给予洞见。张悦悦在用“做学术的方式写作和生活”。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我和赵晓霞在做着一场接力,在10多年前我发现了年轻的张悦悦,在海外版第一个报道了她,而之后的一些年,赵晓霞在《海外学子》版搭建的平台上开掘了日渐成熟的张悦悦。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白纸黑字,成了张悦悦成长与成熟的见证人和同行者。 我想起张悦悦讲的一个小故事,2013年她在伦敦亚非学院参加她的第二本英文学术专著发布会的时候,有两个在英国工作的华裔教师专程与会,倒不是为了学术专著,而是想告诉张悦悦,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一桌一椅一世界》专栏是他们在英国每周最期待的短文,他们希望她继续写下去。还有一位资深报人读过《一桌一椅一世界》的全部文章后,为本报写来了自己的体会:“我更为欣喜的是,在海外的另一个世界里,我们有着潜心治学,在学术最前沿思考着、奋进着的悦悦和悦悦们,这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不是么,张悦悦的魅力与海外版的魅力同在啊!《小世界》一书的出版是张悦悦的骄傲,更应该是我们海外版的骄傲。 (作者系本报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