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努力提升文学境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丁国旗 参加讨论

    对文学作品的境界评判,要从它的生产者(作家)、它的评判者(批评家)、它的消费者(阅读者)这三方面的境界和素质来衡量。
    作家的境界与作品的境界
    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从某个角度讲,作品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作家的水平。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的观点,从在这四个要素来看,作家显然是处于整个创作活动中心位置的。因为“世界”既是现实的世界,更是作家眼中的世界,而“作品”正是通过作家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世界”的领悟而创作出来的。当然,按照西方当代读者反应理论的基本思想,作家完成一部作品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而另一半则需要经过读者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来完成。然而,没有作家对作品的创作,何来读者对作品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再说,倘若作品本身水平低下,内容匮乏,怕是能力再强的读者也难以做出什么创造性的解读。因此,作家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无论如何讲都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一部作品是不是有境界,首先是由作家的水平和境界所决定的。
    作品的好坏通常要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思想上的,一个是艺术上的。一个好的作家总会将他对生活的观察倾注在作品中,总会将他的情感、对生活的思考与理解倾注在作品中,从而使作品呈现出较高的思想性;同样,一个好的作家也总是尽可能地在作品的人物塑造、情节组织、结构安排、语言使用、环境创造等方面努力探索,以使作品在艺术审美上达到较高的成就,经得起考验。文艺创作是一件辛苦的工作,没有作品不是作家全部心力的结果,不是作家个人情感体验、人生理想、审美思想凝聚的结果。“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作家在多大程度上对自己的作品投注了心血和情感,那也就意味着这部作品在多大程度代表着他在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
    作家个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生修养决定着作品的境界和价值内蕴,一个作家“以其昏昏”很难“令人昭昭”。正因为如此,历代作家、文论家都十分看重作家道德修养方面的锤炼和养成,对此有过许多重要的论述。强调德行的重要性,是孔子文艺思想的根本内容。孔子非常重视德,并把德放在文之上,他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孟子同样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孟子强调了“知言”能力植根于养气的道理,指出了身心修养与文学的内在关系。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承接孟子之“养气说”,分析了作家个人“气”之不同,必然在创作上呈现不同的表现,同样强调了作家个人的德性修养对于作品的重要意义。唐代韩愈从“文以载道”的观点出发,认为文章的写作要以儒家之道为准则,思想不纯,就不能写好文章。因此,他强调作家首先是“立行”,即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其次才是立言,即写文章,所谓“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此等等,这里不再列举。由此可见,作家的道德境界不仅决定着作品的境界高下,而且还是从事创作的先决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