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孟繁华:目前文学批评存在许多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晚报 陈梦溪 参加讨论

    12月15日上午,北京市文联组织表彰了今年鲁迅文学奖的五位获奖作家孟繁华、贺绍俊、格非、周晓枫和徐则臣。在此次的鲁迅文学奖评选中,首次有5位北京作协作家同时获奖,面对荣誉,几位作家诚恳地评价自己的作品,不管是周晓枫的“现在还没有那么宽阔的眼界”,孟繁华的“个人荣誉实在算不了什么”,贺绍俊的“不要沾沾自喜,得奖不是骄傲的平台”,态度颇为谦虚理性。
    孟繁华:
    目前文学批评
    存在许多问题
    孟繁华现在是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曾发表过对他文学研究的评论和介绍。孟繁华对于获奖有着清醒的认知,甚至忧虑大过喜悦。他说:“在中国的文学批评还存在许多问题的时候,个人的荣誉实在算不了什么。”从事文学批评多年的他是文学界说话很有分量的批评家,他喜爱自己的工作,认为“能够从事文学批评活动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文学批评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大规模的关于莫言的研讨会,全世界六十多位作家和评论家参加,可以看到莫言身后有多么大的一个团队。如果没有他身后的这些批评家和翻译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几乎不可能的。”
    孟繁华称,当前,公众对于文学批评有着这样那样的议论,“这不奇怪,因为中国社会的塑形还没有最后完成,改革开放还在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形态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借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就是:现代性是一项未竟事业,对于中国的现代性来说再恰当不过了。”
    贺绍俊:
    将外界争议
    看做一种提醒
    贺绍俊195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在担任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他曾任《文艺报》常务副总编辑和《小说选刊》杂志社的主编。他在《文艺报》上曾经策划了多次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和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贺绍俊曾与潘凯雄合作进行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在当时批评界形成一定影响,被誉为重要的批评“双打”之一。贺绍俊还参与了如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等中国几项最权威的文学评奖工作,但这次他并没有担任评委。
    面对本届鲁奖存在的争议,贺绍俊很坦诚地回应,认为这是社会越来越开放、个人意见得以表达的表现。“我倒不觉得争议大就是对一个文学奖的贬低,当然肯定是这个奖项有些方面做得不足,有些事情还没有让公众得到充分地了解,希望组织者能够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将这个奖项的程序变得更加合理。”贺绍俊作为获奖者,他将外界的争议看做一种提醒,“不要沾沾自喜,不要很得意,获奖只是个过程,并不是一个让人骄傲的平台。”
    格非:
    重要的是记录
    各种各样的人
    格非的本名是刘勇,这位生于1964年的江苏作家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格非从上海调到北京之后就在清华大学教书,学校的工作很忙,他的写作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格非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今年年初他新出版了中短篇小说合集《相遇》和文学评论集《博尔赫斯的面孔》,读者反响颇佳。格非的中篇小说《隐身衣》同时获得了今年8月的鲁迅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
    格非说自己以前是在上海的,所以来到北京之后“自然会对这两个城市有了很多对比”。他的小说《隐身衣》讲述了一个北京人的故事。“这个人让我产生了一种陌生感,因为这样的人在上海是不可能出现的。”格非说,“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看见过他穿过短袖的衬衫,他永远是长袖,夏天再热,就挽起袖子。他从来没说过一个脏字儿,这个人按道理应该很有钱,可是他隐居在北京的郊区,深居简出,为大家提供服务。”
    格非认为,现在总提倡文学要反映时代、记录时代,但其实更重要的是记录时代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他们的精神生活。为什么他们要这样生活,他们是怎么思考生活的,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是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