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你中意的语文书长什么样?(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新学年开始,不少师生发现拿到手的语文教科书“变脸”了。《天路》《蜗牛》等歌词进了一些小学语文课本;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在消失,浙江一所高中的语文书中选入了八股文,上海教科书减少了古诗文分量……每一次增删,几乎都引来了争议。
    教科书会塑造并影响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这样的改动需要有更多讨论来打底。你中意的语文教科书,是什么样子?网友通过微信平台纷纷留言,现摘录几篇,与大家分享。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者
    让语文成为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80后,对语文课本的记忆,是让人潸然泪下的父亲的“背影”,是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的姑娘”,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古诗词世界。在一年又一年的光景里,语文教科书默默积淀成一个人的精神沃土和文化家园。然而,倘若大量古文、诗词被删减,我不知道未来教室里是否还会传出齐诵《诗经》的琅琅书声?
    修改的目的是让文化精神回归。如同钱理群教授所说:“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民国老课本之所以在如今仍受推崇,不仅在于课本编写由蔡元培、叶圣陶、丰子恺等大家亲力亲为,更在于课文中所展现的对文化的传承、对世界的慈悲、对人性的关怀。
    “循文会心,实现心灵的相遇相通”,这是语文课本的应有模样。期待有这样的课本,让我们找到中华文化的记忆。(@曹原)
    真语文应该找回本真
    记得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前段时间提出了“真语文”理念,强调让“语文教学回归传统,找回本真”。教材的真,应该包括语文本质的真和内容情感的真。我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踌躇”和“蹒跚”两个词语,也是从那时开始会念、会写、会用,还有就是被父亲抱着橘子艰难过铁道的场景所感动。
    现在一直争议,到底什么文章应该放进教材,什么文章需要剔除出去。可是,让教材承载过多,反而会成为学生不能承受之重,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们有了基本的“语”和“文”的基础,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研究各种文章。语文教材就是工具,教材之外有广阔的知识海洋,不妨让孩子们掌握工具后,自己去探寻其中的“道”。(@倚天照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