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王火之火,仍在燃烧(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赵征南 参加讨论

    刻骨铭心的“最后一课”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驻沪日军趁着夜色轰炸黄浦江上的英美战舰。那夜,王火在梦中被隆隆的炮火声和飞机的轰鸣声惊醒。由于坊间早有日本向英美宣战的传言,风云骤变的感觉让王火非常不安,彻夜难眠。
    第二天上学,王火一路上听到的都是对前一晚炮火声的谈论,大家忧心忡忡。有人说:“看来,日本兵今天要开进租界了……”对战争的恐惧扑面而来。“孤岛”再也不是世外桃源,上海将彻底陷入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之中。
    那一天,教室里只来了5个同学。悲壮的情绪弥漫在教室内。俞伯良突然用粉笔在黑板中央端端正正地写了四个大字——最后一课。教室里的学生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样的命运也将降临到他们身上:或许今后他们再也看不到爱国进步的书籍,国文课也会变成日文课,这些可怕的预感像刀子一样扎进学生们的心脏。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前,写下“最后一课”,很快就将整块黑板填满。王火的满腔屈辱化作泪水,夺眶而出。
    此时,日本兵进城了。
    王火从窗口俯瞰南京路:外滩方向列队走来一队“东洋鬼子”,从海军太阳旗可以判断,这是一支海军陆战队。他们身着蓝色制服,戴着钢盔,全副武装,奏着粗暴的军乐,以分列式的队形,迈着八字步耀武扬威地横行。
    “今后我就是日军铁蹄下的亡国奴了。”王火此刻想到,“要是我当时有一颗手榴弹,一定扔下去。”
    教室门响,王火的国文老师王佐才走了进来。王佐才看到了黑板上的“最后一课”,没有像往常一样按着课文顺序往下讲,而是先将没写“最后一课”的地方擦干净,又用粉笔写下了“新亭对泣”。他说:“今天请大家将课本往后翻,我来讲《新亭对泣》这一课。”
    老师说,《新亭对泣》反映了东晋初建时,面对匈奴侵占北方大片国土的现状,有些官吏希望偏安东南,成天唉声叹气,有些时刻抱有匡复中原之志,慷慨激昂。此时,王火开始明白今天为何要上《新亭对泣》,中国青年太需要这样一篇文章了。
    讲完课文,王佐才的最后一段话,王火至今铭记在心:“即使落泪,也要记住哭没有用!今后,只要你们记得曾经有一位58岁的国文老师给你们上过这样一堂课,那我也算没白教你们这些学生了。”
    让王火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真是他在东吴附中的最后一课。1942年7月,不愿做亡国奴的他离开“下江”故乡,前往大后方。
    王老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从未没有对别人说过的生活。1945年,王火已在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读书,有空时会摆渡过江,到四川江津的凌起凤家中看望。那个夏天,日本天皇颁布投降昭书的消息传到中国,他在凌家通过广播听到了这一消息。
    “那是我这辈子最激动的时刻。”王老说。
    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凌起凤却默默地坐着发呆,不时擦拭眼角边的泪花——她的二姐夫是一名空军飞行员,对日作战中和敌人同归于尽,二姐闻讯后心脏病突发身亡。
    很快,整个江津城都轰动了,炮仗声比过年还响。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人们从自家跑出来,敲锣打鼓,没有锣鼓的就拿脸盆或瓷缸敲了起来。百姓欢天喜地,自发地组织起了游行,一个人遇到了一群人会自动加入,一队人遇到了大队人马也会自动加入,涓涓细流立马汇聚成滔滔江河。
    让王火印象更深的还是晚上,人们丝毫没有睡意,每家每户都有人拿着火把走出来,江津城如同被一条火龙缠绕一般。人们笑着、哭着,整座城市陷入狂欢,大家觉得“哎呀,光明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