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公布又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关注文学的热潮,关于获奖作家和作品的评介、关于茅盾文学奖评选等话题或文章占据了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并频繁出现在网络媒体上,引发持续讨论。8月18日,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文艺报社、中国作家网联合在京举办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讨会。与会者就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过程、作品特点以及评奖给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带来的启示和思考等话题畅所欲言。 评奖:宁可得罪朋友,也不得罪文学 茅盾文学奖自评选开始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也给评奖过程带来一定的压力。谈到评奖的感受,评委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责任。“评委们怀着一种责任心,怀着对文学的一种礼敬的心情参加评选,在评选过程中宁可得罪朋友,也不能得罪文学”,包明德说。他形容自己参加评奖是“如履薄冰”,在评奖过程中一直追求秉持公道正派的文学精神,评选出能代表近年文学创作水平的有说服力的作品。梁鸿鹰谈到,各位评委表现出了非常好的艺术良知,认真研读作品,反复比较讨论,过程当中还有很多争论,所有这些都是对文学负责、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作家负责。 符合参评标准的252部作品中不乏优秀之作,要从中选出不多于5部的获奖作品,需要评委大量的阅读比较和深入讨论交流,综合考虑各种评价因素。张柠认为,文学评奖与文学研究并不相同,评奖中评价长篇小说有诸多因素,如历史时间的广度、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精神生活的深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普世性等等,评奖是要在这些因素中综合考量,个人好恶这时候要让步。朱向前也表示,此次评奖兼顾了先锋与传统、探索性与可读性,侧重单篇作品的同时也综合考量作家整体成就,考量范围相对广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