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林海雪原》何以能成“三朝元老”?(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阎浩岗 参加讨论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出现价值立场多元化状况。第三次国共握手之后,大陆文艺作品对抗战时国共双方作战状况的艺术表现有所变化,“土改”题材作品甚至出现与以往作品倾向“反着写”的潮流。然而即使如此,由于《林海雪原》并未正面表现“土改”,“剿匪”是任何时代都需要、都认同的社会行动,所以它的“政治正确”仍无争议。
    曲波写《林海雪原》的一个重要动机是纪念牺牲的战友。近年有研究者在肯定上述动机的同时,又指出作者写作的“个人原因”。所谓“个人原因”,是指当时作者因给上级提意见而被调离原工作岗位,倍感压抑,于是更加怀念过去的战斗生活,决心写出一本书来(见姚丹《“事实契约”与“虚构契约”:从作者角度谈〈林海雪原〉与“历史真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3期)。可以说,这也符合文艺创作是“苦闷的象征”的著名论断。而作者之所以产生借写小说以宣泄、以寄托情感的念头,直接诱发因素是他被邀请作报告获得的成功:在被邀作报告时,曲波擅长讲故事时的天才得以发挥。在一次次讲述中,他在真实经历基础上添加艺术想象和虚构,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以至听者忘了疲劳、讲者忘了时间。这促使他下决心将所讲内容以小说形式记录下来。
    曲波多次讲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是故事性强、忠奸分明的《说岳全传》《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他明白读者和听众的心理,所以不论口头讲述还是书面表达,他都注意情节的曲折、故事的精彩,像说书人那样有意在每个段落结尾留下悬念;同时故事情节又围绕人物展开,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总之,作品的审美娱乐功能是曲波的自觉追求。《林海雪原》也确实产生了作者预期的艺术效果:不只普通读者爱不释手,就连专业批评家和革命领袖都被它深深吸引。但是,在新时期以前,由“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主流文艺价值观念所决定,文学作品的娱乐功能被一再淡化,纯为消遣娱乐的通俗性作品受到贬抑,直至禁止出版。于是,为了生存的合法性,《林海雪原》娱乐性一面被作者故意淡化,而其“真实性”一面被一再强调,以至许多读者将小说中的纯虚构细节和情节、人物当作真实存在。而据后来作者说,许多神奇的环境和情节,例如“九群二十七地堡”、“滑雪行军”、“舌战小炉匠”,乃至土匪的江湖黑话,都是他艺术想象和虚构的产物,女兵白茹也并无其人。作者这样写,纯为产生特定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一些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因“太平常”而被删略。总之,作者有意加强作品的传奇性,而加强传奇性的目的,恰恰就是强化其娱乐功能。由于普通外地读者并不熟悉东北自然环境、神秘的土匪世界以及解放军剿匪生活,大家并不能察觉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象虚构。就连久经沙场的贺龙元帅,也将小说中的白茹当成作者的真正爱人。“十七年”时期《林海雪原》创作与传播的情况,与另一部“红色经典”《红岩》有些类似:它们都是以真人真事为模特,其艺术虚构和想象部分都曾被读者误当作历史事实。而作者当时也都是不予澄清,反强调其历史真实性。这都是为强化作品的意识形态教化效果,故意淡化其审美娱乐功能。
    尽管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删尽了小说原著中的爱情戏,“消除”了杨子荣身上的“匪气”,戏里的土匪不像小说原著中那样各怀绝技,只剩下“愚而诈”,但故事本身的传奇性以及壮观瑰丽的北国风光、高亢而不失优美的唱腔,加上演员精彩的表演,还是使其在完成宣传革命政治主题之余,给特定年代的观众以难得的审美娱乐和艺术享受。这是因为小说原作给改编作品提供了足够的审美娱乐资源。此外,这也要归功于京剧这一艺术形式:假设反过来,以小说方式表现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内容,其吸引力会大打折扣。1969年江青确曾要求曲波按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改写小说《林海雪原》,被婉言谢绝了。这恐怕主要还不是因为曲波反感江青,或是预见到她是阴谋家,而是他明白那样的改写艺术上肯定失败,会使自己声名扫地,那样写出的《林海雪原》将变成难以卒读的宣传材料。
    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除了京剧《智取威虎山》仍不断上演,小说原著又三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分别是1986年版10集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2003年版30集电视连续剧《林海雪原》和2014年由徐克导演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如果说,86版电视剧还仅是比较小心谨慎地以视听方式“还原”小说原著(虽然对原作的删减还是引起作者不满。见陈明《曲波谈电视剧〈林海雪原〉》,《电影评介》1987年第4期),那么新世纪的两部改编作品有意“增补”了原著中作者主动或被迫“删除”、“省略”的内容,强化了原著中某些被遮遮掩掩、巧为讳饰的因素。被“增补”进去的,主要是英雄杨子荣的“前史”或“外史”,例如他以前的婚姻经历,还有就是他的个人嗜好(爱喝酒、唱“酸曲”等);被强化的,则是作品的传奇性——小说原著本已很传奇,影视改编通过视听形象,又刻意强化了故事环境的奇特和人物形象的奇特。徐克电影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电影中的威虎厅犹如《西游记》中的妖魔洞,座山雕和八大金刚的造型,也与妖魔鬼怪非常接近,给人以“惊悚“的感觉。电视剧中的蝴蝶迷不仅风骚,也很漂亮;徐克电影中山里的压寨夫人则被处理成被掳的民妇——虽然仍有强烈报仇之念,却也带上了“匪气”或“妖气”。这些改编,毫无疑问是从吸引观众、获得最大娱乐效果的意图出发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