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访著名古典文学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newdu 参加讨论

    余事亦须卓然自立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常说,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与他的师承关系很大。您在学术上取得了不俗成就,这是否与您在求学过程中一些“贵人”相助有关?
    霍松林:当然有关。坦率地说,我是个幸运儿,但是我还想指出的是,首先你自己必须突出、有潜力,这样机会才会光顾你。
    1945 年,我以兰州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中文系名师云集,胡小石、柳翼谋、朱东润、汪辟疆、罗根泽、陈匪石、张世禄、吴组缃等一批著名学者在那里任教。胡先生和柳先生既是国学大师又是大书法家。胡先生讲《楚辞》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谈诗的时候,边谈边写,甚是潇洒。他的书论、书法对近代书坛影响也很大。柳先生的楷书融北魏楷书与唐楷为一体,风格独特,透露出浓厚的书卷气息。罗先生给我讲过“中国文学批评史”;汪先生给我们讲“历代诗选”,我还选修过他的“目录学”,平时向他请教最多。受汪先生的熏陶,我确立了“知能并重”的治学思想:研究者只有自己搞过创作,并有足够心得,才能深刻领会并研究别人的作品。
    格外幸运的是,我在汪辟疆、卢冀野诸业师的介绍下,认识了当代“草圣”于右任先生。由此开启了诗词书法学习的重要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于右任先生的那段缘分,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霍松林:这段往事至今难忘。那时,每于日夕趋谒,倘座无他客,我俩则论学谈艺,恒至夜深。因谈及于先生的《牧羊儿自述》,他问我童年情况,我说自己也放过羊。先生则喜曰:“出身清贫,洞察闾阎疾苦,往往能立大志,成大业。”我以诗文书法为问,则曰:“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不为古人所限。”先生这段话既说出了诗文书法在人生中的地位,又道破了研习诗文书法应遵循的原则。几十年来这句话我不曾忘怀。因为同有诗词书法之好,又同是秦陇间人,所以两人关系格外亲密。先生虽官居高位,却非常懂得寒士之心,对我这样一个穷学生降阶以迎,予以极大的人格尊重。先生反对我外出兼职,资助我学业完成。在他身边的3年里,我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也领悟益深。
    匡时淑世 致富图强
    《中国社会科学报》:“做学问要为人民服务”。当今社会,关起门来做学问的学者已经不受大众欢迎。关注社会、参与田野调查、为解决现实问题出谋划策,成为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对此,您有什么感想?
    霍松林:读书、阅世与作文应该相辅相成。在我看来,阅世尤为重要。实际上,我一生的创作均未脱离社会与时代。我认为,诗人的脉搏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时代造就了诗人,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为时代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呐喊讴歌。学者或者创作者应该始终具有匡时淑世、致富图强的时代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要始终有一股不气馁的精神,有一种蓬勃向上的豪迈情怀。这种心态和人生观,是支撑我战胜一切人间困难的精神支柱,也是我的诗作充满活力的根源。
    少年时代,我曾经在报纸上发表过许多感怀时事的诗歌。在学术研究上更是如此。我主张求真、求新,要求论著有感而发,因为率先提倡形象思维,在“文革”中被《红旗》杂志点名批评。1954年,我发表了《评〈谈白居易的写作方法〉》一文,分析了白居易创作方法的特点、弊端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指出“卒章显其志”并不是白居易成功的“写作方法”,而是部分讽喻诗的败笔。这在当时全面肯定白居易讽喻诗的时代氛围中显得有些另类。我们读书做学问,要尽可能地做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术的工作,不能人云亦云。每个人均应对他所处的社会负一份责任,知识分子尤其如此,因为他们是本民族的精神代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