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松林,1921年生于甘肃天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我国著名古典文学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历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名誉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等。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尤以文艺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最有成就和特色,代表作有《文艺学概论》、《诗的形象及其他》、《西厢记简说》、《唐宋诗文鉴赏举隅》、《历代好诗诠评》、《绝妙唐诗》、《唐音阁论文集》、《唐音阁诗词集》等。 原题: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访著名古典文学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 【核心提示】“我追求的学术品格是:希望自己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中,做到求真求是、学风严谨、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始终不偏离这一学术‘政治方向’。如果知识很渊博,却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和论著,那就是有知无能,也就是古人讥笑的‘两脚书橱’,对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不到重要作用。” 霍松林先生道德文章蜚声学界,其学术成就与治学思想,集中表现为求真求实的创新开拓意识;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学术品格;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兼擅的名士风范。先生视教书育人为首任,以教学拓展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勇于探寻真知的学术之路,不断激励后学奋发图强,勇攀学术高峰。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先生书房“唐音阁”,只见书桌上方悬挂着于右任先生慈眉善目、银髯飘飘的画像和书法作品,桌上摆放的《唐音阁诗词集》中有多首吟颂于右任先生的诗词。其中,《访于右任先生故里》中有云:“爱国热忱燃笔底,诗豪草圣冠群伦。”这虽是吟颂于老之句,但若来形容先生本人,也未尝不可。 境界高方能出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的一生充满传奇,年少时有“神童”之誉,被于右任先生称为“西北少见之青年”。这是否得益于您良好的启蒙教育? 霍松林:一个人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对个人影响深远,甚至是终生的。我很庆幸在记忆力旺盛、求知欲极强的童年时代,接触到了我国先哲先贤留下的中华文化经典,博览而为己所用。这些知识养分为我后来成才和做学问奠定了坚实基础。 家父就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是清末秀才,后来进陇南书院深造,受到进士出身、以品学兼优驰誉陇右的任士言山长的赏识,他对父亲在写作方法、治学门径等方面给予谆谆教诲。科举制度废除后,父亲回乡教书、种田、行医。当时,村里一所初小整天教娃娃们朗读“大狗叫、小狗跳”之类的俚语,父亲认为这是一种“误人子弟”的教育方式,没有让我读那所初小,而是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家里教我。先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主要是认字;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幼学故事琼林》、《诗经》、《子史精华》、《古文观止》、《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等。他的教学方法是:教认字,形、音、义讲清楚;教书法,摆正姿势、正确执笔运笔,学会分析字的间架结构;讲文章,不仅说明大意,还要讲清层次结构,理清作者思路;讲诗词,则说明如何调平仄、查韵书,掌握诗词格律;读诗词古文,要求眼到、心到、口到,吐字清晰、反复吟诵、声出金石,以领会其格调声色、神理气韵。 父亲强调熟读背诵,其理由是:人的幼年记忆力强,多熟读、背诵一些名篇佳作,一辈子受用无穷;熟读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均为经验之谈;记忆力用进而废退,经常背诵一些东西,记忆力就不断提高,反之则衰退。当我一个人被关在家里反复背诵古书时,当然闷得慌,对父亲有埋怨情绪。但现在回想起来,早年的“死记硬背”使我终身受用。启蒙教育使我养成了背书的习惯,也积累了一些背书的经验,记忆力不断增强。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现在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根本原因是人的精神境界问题。我国古代许多文学经典是为人、为学、为事之作,也许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学到一些做事的方法。一个杰出的人,他的思想境界和眼光一定是“前进的”,这反过来决定着他的行动。《易经》里透射着的“尊重规律,把握分寸”的朴素道理,《论语》里闪现出的“孜孜以求,不知为不知”的求知态度等,无一不是成为杰出人才的条件。当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他主观上就会不断追求进步、图新求变,态度上就会端正,目的也比较纯正,那么,他个人事业成功的几率就会更高。重视国学,充实中华古典精粹修养,这也许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锁钥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读书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才能将书读“活”呢? 霍松林:小时候,父亲有一本讲治学方法的书,名为《先正读书诀》,是任士言山长特意赠他的,他看得很珍贵。这本书直到我读初中后,父亲才交给我,并把他最受益的东西概括成几个要点,要我照办。其中重要的有这么几点:一是既要精读,又要博览;二是读书、阅世、作文相辅而行;三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几点,我至今认为是有规律性的东西,不宜忽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