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访著名古典文学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newdu 参加讨论

    知能并重 不做“两脚书橱”
    《中国社会科学报》:“古典文学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社科名家”,您最在意哪个头衔或荣誉?
    霍松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个学者,坦率地说,我从心底里希望自己这一生在教书育人、学术科研、文学创作等方面均能取得一点成绩,并且能够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和高度。文艺理论研究是专攻,古典文学是爱好和主要教授的课程,写诗填词、练书法是业余爱好,也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我取得的这点成绩,得益于小时候打下的基础,得益于自己的专注和坚持,也得益于老师的启发和同事们的帮助。国家与社会给了我很多荣誉,我既心存感激又受之有愧,希望通过余生努力达到社会所期待的学术高度。
    要说最在意的荣誉,那便是1989年人事部、教育部等部委联合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人民教师”奖牌。我这辈子主要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国家颁发的这种荣誉称号,是对我工作的极大肯定,又激励我不断努力,勇攀高峰。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怎样理解素质教育?
    霍松林:对学生的培养,言传重要,身教更重要。我非常强调学生的品学兼优和知能并重。在教育过程中,我首先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这也是我几十年来学术研究的动力之一。自己出不来成果,有什么资格要求博士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呢?
    指导学生,尤其是指导博士生,我要求他们做学问必须多动笔写论文,还应该兼搞创作。要出成果,就要不断研究、不断写作。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人,还应学会运用传统文学样式进行创作。有创作经验、创作甘苦,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为讲课和做研究打好基础。如果知识很渊博,却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和论著,那就是有知无能,也就是古人讥笑的“两脚书橱”,对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不到重要作用。
    学文科的人,往往以学理科方面的课程为额外负担,不愿多下苦功,这是不对的。文理渗透好处多多,仅就培养思维能力来说:读文史哲著作,可以使思路开阔、思想活跃、想象丰富;学好数学、物理等理科方面的课程,则可加强思维方法的科学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还应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旧注(而非今人用现代汉语作的新注),基本读懂先秦两汉以来的古籍。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和文化史等;更需通读若干部重要古籍,包括原文和注疏。我认为,博与专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合起来就是“通”。我总对学生们强调:要拓展广博的知识领域,由广博走向专精。强调品学兼优、知能并重,也可以算作一种素质教育观吧。
    诗中应有画 彩笔着意挥
    《中国社会科学报》:博学多能是您从事学术研究的突出特点。您自己怎样看待这些研究领域?
    霍松林:我的学术研究分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集中在古代文学领域;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理论、古代文学等多个领域均有涉足。唐宋文学,尤其唐诗,是我几十年来最关注的领域,其中,对杜甫和白居易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代表性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一名文艺理论家,您开创了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先河,编撰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文艺理论教科书——《文艺学概论》,在文学理论研究方面不断创新,硕果累累。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时,您还荣获中国作家协会“抗战时期老作家”称号,被颁赠“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奖牌。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道路?您追求的学术品格是什么?
    霍松林:我写过一首诗:“水碧山青白鸟飞,百花处处斗芳菲。人间应有诗中画,彩笔还须着意挥。”文学创作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创作意识,自觉从社会生活、工作实践中发现描述对象,从中汲取养料并及时创作出来,集腋成裘、积少成多。作为一名文学创作的实践者,我一贯主张既要关注重大社会事件,也要关注富有个性的事物。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文学科面临凤凰涅磐的重生之机。新时代需要新的文学和文学理论。1951年初,我赴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任教。到校伊始,便承担了文艺学、现代诗歌、现代文学史三门新课的教学。在参考资料极少的情况下,只能边学边教,自己动手,拟出提纲,一节一节地编写讲义。我作有杂咏十二首,其中的“新苗老树竞开花,万紫千红胜彩霞;雪虐霜欺成昨梦,春城春色美无涯”,则代表了那一时期的心境。
    我始终认为文艺有其客观规律性,内容可以有阶级性,但义理具有独立性。知识分子、学者要有自己独立的探知性格,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中,我个人信守“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格言。回首70余年来的创作和研究生涯,我得到的体会主要有三点:第一,在学术研究中追求真理,既要刻苦钻研,更要敢冒风险;第二,创新应以求真求是为前提,新见必须是真知灼见;第三,有感而发。不论搞诗文创作或者写学术论著,均在求真求是的前提下力求探奥抉微、别开生面。
    我追求的学术品格是:希望自己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中,做到求真求是、学风严谨、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并始终不偏离这一学术“政治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