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2000年以来意境研究的新进展(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古风 参加讨论

    ①约有581篇,其中期刊论文549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29篇。
    ②约有2638篇,其中期刊论文2377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硕士学位论文256篇。
    ③薛富兴:《东方神韵——意境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马正平:《生命的空间——〈人间词话〉的当代解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古风:《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王文生:《论情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蒋永青:《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叶鹏:《诗境徜徉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牛月明:《艺境论初探》,泰国:时代论坛出版社,2003年;黄景进:《意境论的形成——唐代意境论研究》,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崔翁墅编著:《绘画的意境》,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熊万钧、王章文:《意境论溯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从王弼到慧能的美学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刘书亮:《中国电影意境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盛翀:《江南园林意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陈晓娟:《作为“元审美判断”的意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赖贤宗:《意境美学与诠释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王建疆等:《自然的空灵——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和流变》,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孙志宏:《生生不息——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马奔腾:《椫境与诗境》,上海:中华书局,2010年;辛晓玲:《平凡人生、宇宙深境——中国现当代散文意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朱志红编著:《假山的意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萧默:《建筑的意境》,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④参见罗根泽:《王昌龄〈诗格〉考证》,《文史杂志》二卷二期,1942年2月;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王梦鸥:《王昌龄生平及其诗论》,见《古典文学论探索》,台湾:正中书局,1984年;[日]兴膳宏:《王昌龄の创作论》,见其《中国の文学理论》,筑摩书房,昭和六十三年(1988);[美]李珍华、傅璇琮:《谈王昌龄的〈诗格〉——一部有争议的书》,《文学遗产》1988年第6期;[美]李珍华:《王昌龄研究》,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当然,也有持否定意见者,如罗宗强先生。参见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0~151页。
    ⑤参见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⑥参阅卢盛江:《王昌龄〈诗格〉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有些内容可以参看其《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⑦周锡山编校、注评:《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增订本),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
    ⑧童庆炳:《“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
    ⑨杨明:《关于意境的两点浅见》,《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该文后收入作者的论文集《汉唐文学辨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90页。
    ⑩陈伯海:《释“意境”——中国诗学的生命境界论》,《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该文后收入作者的专著《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77页。
    (11)向春:《意境全息说》,《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这种阐释在有些方面,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早在10多年前,笔者就指出:“意境”是“境象思维”的产物。所谓境象思维,即“五官通用互通共用的思维方式。”具体说,“艺术意境的构成,从主体之‘意’方面看,是目、耳、口、心审美感官同步的全方位的美感融会;从客体之‘境’方面看,又是形象、音象、语象、意象等审美意象的同构共融。然后,再主客交融、意与境会,便构成了艺术意境。”因此,意境是一个“全息美感”结构。参见古风:《意境探微》,第208、212、215页。又可参古风:《说境象》,《扬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2)参见古风:《意境的泛化和净化》,《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13)王振复:《唐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4)马奔腾:《禅境与诗境》,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15)佛雏:《跋〈孔子之美育主义〉》,《江海学刊》1987年第4期。
    (16)佛雏校辑:《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07页。
    (17)马正平:《生命的空间——〈人间词话〉的当代解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57~359页。
    (18)魏鹏举:《王国维境界说的知识谱系》,《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
    (19)肖鹰:《被误解的王国维“境界”说——论〈人间词话〉的思想根源》,《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20)参见罗钢以下论文:《眼睛的符号学取向——王国维“境界说”探源之一》,《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断——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探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2期;《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境界说”探源之三》,《文艺研究》2006年第3期。
    (21)姜荣刚:《王国维“意境”新义源出西学“格义”考》,《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
    (22)薛富兴:《东方神韵——意境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23)古风:《意境探微》,第290~292页。
    (24)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从王弼到慧能的美学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12页。
    (25)俞陛云:《诗境浅说》,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26)叶鹏:《诗境徜徉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7)苏保华:《魏晋玄学与中国审美范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83~384页。
    (28)分别见《江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集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辽宁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9)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章。
    (30)此文见《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31)参见韩经太、陶文鹏:《也论中国诗学的“意象”与“意境”说——兼与蒋寅先生商榷》,《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32)此文见《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3)杨矗:《意境说的建构性阐释——兼与蒋寅商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毛宣国:《“意境”阐释何为——与蒋寅先生商榷》,《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4)王振复《对〈意境探微〉一书的四点意见》、古风《关于当前意境研究的几个问题——答王振复兼与叶朗、王文生商榷》,此两文同时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学术争鸣”栏目。
    (35)参见张毅:《建国以来“意境”研究述评》,《江汉论坛》1985年第10期;马正平:《五十年来意境研究述评》,《云南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马正平:《50年来〈人间词话〉“境界”阐释述评》,《语文导报》1987年第8期;阎采平:《近十年来“意境”研究述要》,《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第4期;古风:《现代意境研究述评》,《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吴慧洁、黄慧薇:《近五年“意境”研究论文及作者分析评价》,《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36)分别见蒋述卓、刘绍瑾等:《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8~191页;王国健主编:《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问题聚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81~607页;吴慧洁:《近十年“意境”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7)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8)古风:《意境探微》,第150~152、26、16页。
    (39)郑方:《剽窃众家,克隆成著——成远镜的〈意境美学〉是抄袭之作》,《社会科学报》2005年3月10日第5版,“学术批评”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