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2000年以来意境研究的新进展(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古风 参加讨论

    总之,笔者认为,近年来学界对于王国维“境界说”的西学资源进行梳理、辨析和论证,确有新的拓展;但应该看到,“西学”资源只是构成王氏“境界说”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即“中学”资源,则不应该被忽视。
    (3)关于“意境”的哲学基础问题。在20世纪80、90年代,刘九洲、林衡勋、蓝华增和蒲震元等人,都对这个问题有所研究,认为“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与“言意之辩”等是意境的哲学基础。2000年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向整合、细化和深层拓展的新趋势。
    薛富兴认为,“天人合一”、“儒道互补”与“气一元论”合构成“意境”的哲学背景。(22)薛氏是用哲学眼光研究意境的,其书始于“哲学奠基”而终于“哲学背景”,充满了较为浓郁的哲学气息。
    笔者认为,“意境”本质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多层结构。“人与自然审美统一及其艺术呈现”是其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有哲学的“天人合一”、伦理学的“天人同德”、心理学的“心物感应”、文艺学的“情景交融”,美学的“意与境会”等等。(23)借用向春的话说,意境本质就是“一元n维”的“全息综合体”。
    李昌舒《意境的哲学基础》是对这个问题作集中研究的专著。他从王弼、嵇康、阮籍、郭象、僧肇、慧能等人的哲学思想中,寻找对于“意境”产生的思想影响,认为,从玄、禅哲学中提取出的“超越”、“自然”和“自由”三个概念及其思想,是“意境”形成的哲学基础。(24)以上这些研究比过去更全面也更深入了。
    (4)关于“意境”的应用研究。所谓“意境”的应用研究,就是运用“意境”理论来欣赏和批评文艺作品。早在20世纪30年代,俞陛云为了给家里的小孩教唐诗,编写了《诗境浅说》和《诗境浅说续编》,后来合为一书出版。该书共选唐诗466首、101联,每首(联)诗都有一篇赏析美文。他用“境”、“情景”和“意境”的概念和理论,赏析“诗境之妙”。(25)
    2000年以来,也有人延续了这种研究路向,出版了新的成果。如叶鹏《诗境徜徉录》就是如此。此书共选古代短诗100首,并采用一诗一文一画一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优美的诗歌“意境”之中。(26)又如陈铭采用理论与鉴赏相结合的方法,来探寻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总之,15年来共发表了2638篇关于意境应用研究的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81.95%。除了在一般的文学和艺术门类中应用意境范畴之外,还应用到动画、陶瓷、书籍装帧、服饰、首饰、室内装饰、广告、设计、文字、包装、招贴、海报等更为广泛的领域。意境范畴已经成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公共话语”。这些研究不仅使传统的意境理论走入当代,也走入大众生活,为意境理论的普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很显然,意境范畴已经成为最具有当代性和大众化的“公共话语”,甚至成为一种十分流行、时尚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式。
    最近,苏保华在哲学层面上对“意境”审美范式的应用问题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他从魏晋玄学的视角切入,将意境作为一种“中国审美范式”来看待。认为,“意境”之所以是一种“审美范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具有历史的整合性,即在“意境”的历史形成过程中,有机地融合了“‘意象’审美范式”和“‘气韵’审美范式”的内容;二是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即意境“既融汇了盛唐以后诗画新发展所呈现的互通倾向,也涵盖了中国美学观念和美学理论的蜕变”。因此,意境便“成为代表中国审美实践与中国美学理论的终极审美范式”。(27)这种观点为“意境”范畴在当代的广泛应用寻找到了理论依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