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为了明日的往昔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 林品 参加讨论

    
    《<简·爱>的光影转世》,戴锦华、滕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25.00元
    在由欧洲文学名著及其影视改编所构成的经典殿堂与流行长廊中,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具有格外突出的地位:它不但是影视改编次数排行首位的名著,而且是影视改编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名著之一;围绕着它,不但有数不胜数的前传、续书、重写、仿作、同人书,而且还有诸多由它而引发的理论表述。在这多重意义上,《简·爱》都堪称一个“超级文本”,由它而牵出的悠长文本链,既标识出影像日益取代文字的媒介更迁,同时也提示着由19世纪浩荡奔流到21世纪的历史激变。瞩目于这条丰富的文本链及其所负载的历史意涵,电影与文化研究领域的重量级学者戴锦华,携昔日弟子滕威,以对话、辩论的文体,推出了题为《<简·爱>的光影转世》的新作。该书虽因对谈体的随性不羁而有“形散”之嫌,但在唇枪舌剑间碰撞出的文本、理论、
    历史议题却的确重要而严肃,而且,戴锦华于其间一以贯之的思路令全书堪称“形散而神不散”。其思路若要“一言以蔽之”,或可概括为:借助抵达文本以批判性地叩访历史,并尝试从中开掘出有助于想象未来的文化资源。
    羊皮书与褶皱
    文艺复兴至19世纪的欧洲文学名著,对于20世纪及21世纪初的全球文化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充满张力的存在:一方面,它们作为“伟大的欧洲人文传统”而跻身学院建制的“西方正典”之列,因而被赋予了“经典”的神圣性与“精英”特质;另一方面,它们因自身所携带的认同经济学价值,以及足以召唤不同时代的读者放置其社会、生命经验的文本丰富性,而成为电影电视工业改编翻新的惯常之选,既延续了这些文本在其原初语境中之为“流行”文化、“大众”娱乐的特质,又令它们在“转世轮回”间不断获取新鲜的生命力。在《<简·爱>的光影转世》一书中,滕威借用本雅明的术语,将影视改编称作名著的“来生”。而戴锦华则使用了一个富有欧洲古典韵味的修辞———“羊皮书”,作为解读《简·爱》、解读经过了不断重写的欧洲名著的隐喻。在戴锦华看来,文学名著的每一度影视改编,尽管使用了不同的媒介,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新的铭文反身叠加在原作之上;而缠绕其间的诸多理论话语,亦有如加诸于原作书卷之上的再书写。经由反复多样的改编和层出不穷的阐释,所谓原著便会渐次成为
    一卷羊皮书,书卷上的字迹重重叠叠,斑驳而难辨。
    戴锦华和滕威的论辩张力,正来自于《简·爱》的羊皮卷式书写。与滕威严苛地指斥《简·爱》的局限性不同,戴锦华提出,即使是在后见之明的视野中,也不该先入为主地期待文本能够凌驾、超越于它的时代,重要的是考察它如何在时代划定的疆界上纵横驰骋、考察它尝试突破既有限定的张力。为了论述《简·爱》原作与叠加在羊皮卷斑驳字迹上的批判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戴锦华借用了德勒兹的理论术语———“褶皱”。她指出,在《简·爱》、在诸多经典文本中,都存在着大量的褶皱:“那是些结构性的裂隙或空白,是众声喧哗所包裹着的沉默的碎片。”戴锦华在此重点分析的案例是《简·爱》中的伯莎,她认为,正是夏洛蒂出于时代暗示或社会潜意识而“在叙事纵轴的无数选项中做出的选择”,在文本中建构了伯莎·安托瓦内塔·梅森这处褶皱,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的《阁楼上的疯女人》、斯皮瓦克的《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等等文本,才有可能从伯莎这里切入,在打开《简·爱》之褶皱的当口,书写富有批判力的批判理论。同样可以作为案例的还有隐晦而深刻地显现在《简·爱》中的爱尔兰大饥荒、“英国的爱尔兰问题”,正是在这里,特里·伊格尔顿、詹明信、萨义德等批判理论家获得了进入历史的切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