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③参见张承志:《走进大西北之前——代前言》,《心灵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下同。 ②参见张承志:《作者自述》,《张承志自选集》(三卷),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在20世纪80、90年代,他还有到日本、美国、西班牙等国游学和访问的经历,这些经历,对《心灵史》的写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④张承志:《关于成吉思汗陵的思考》,《荒芜英雄路》,第190页,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下同。 ⑤⑥张承志:《音乐履历》,《无援的思想》,第201页,第202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⑦张承志:《劳动手册》,《鞍与笔》,第60、61页,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⑧参见北岛、李陀主编:《七十年代》,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及刘禾编:《持灯的使者》,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⑨张承志:《又是春天》,《清洁的精神》,第6、7页,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下同。 ⑩张承志:《二十八年的额吉》,《草原》,第393页,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11)(12)(19)张承志:《一册山河》,《常识的求知——张承志学术散文集》,第37—4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下同。 (13)张承志:《火焰山小考》,《秘境》,第173—178页,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下同。 (14)张承志:《正午的喀什》,《大西北》,第212—224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下同。 (15)张承志:《文明的入门》,《秘境》,第238—250页。 (16)张承志:《常识的求知——张承志学术散文集·自序》。 (17)张承志:《师命序:时代的召唤与时代的限制》,《清洁的精神》,第135页。 (18)这个评价一方面来自张承志就读清华附中时期,一些其他人对他的看法。同时还来自他对自我的认识,例如:“这个固执的念头逼得人要疯”(《一册山河》,《常识的求知——张承志学术散文集》,第35页),又例如:“我怀着的,是非常不合历史学者习惯的偏执”(《荒芜英雄路》,《常识的求知——张承志学术散文集》,第46页)。在他的散文和学术性散文中,这种偏执、绝对的表述经常可以看到。《心灵史》初版本88页也写道:“我以为,我不过是个太偏执地追随着一个念想。我是偏激的人,这是缺点”。 (20)张承志:《旱海里的鱼》,《大西北》,第69、70页。 (21)(23)(24)(28)张承志:《离别西海固》,《求知》,第267页,第269页,第267页,第269、267页,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下同。 (22)张承志:《感谢沙沟》,《大西北》,第18页。 (25)张承志:《背影》,《大西北》,第21、22页。 (26)张承志:《心灵史·序》,《心灵史》。 (27)例如,他在初版本《走进大西北之前——代前言》里就清楚地告诉读者:“对于我——对于你们从《黑骏马》和《北方的河》以来就一直默默地追随的我来说,这部书是我文学的最高峰。” (29)在我看来,作为历史研究者,即使在讨论张承志思想发展中涉及到红卫兵问题不能把它再次政治化,而应把它的历史错误和理想内核有所甄别并进行更丰富更复杂的探究。 (30)参见拙作:《引文式研究:重寻人文精神讨论》,《文艺研究》2013年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