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高干大》的叙事策略与语言特色(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马春光 参加讨论

    尽管这部小说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能叙事视角,但在具体的叙述中,还是可以感触到作者鲜明的情感立场。情感的背后,是作者异常鲜明的价值立场。小说在描述所谓“正面人物”时,叙述话语中潜藏着喜爱与赞美,而在对邪恶、反面人物进行叙述时,则往往潜藏一种批判的价值立场。另外,在小说中,叙述者无意之中就会以革命者的态度进行书写,称为“我们”,明显可以感知到那种“自己人”的鲜明情感态度,这种写作的情感态度显然是解放区特定语境的产物,它有着鲜明的期待视野和读者群,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的“工农兵大众”,借此,小说通过叙述的鲜明情感色彩拉近了与读者的情感距离,使得读者很容易在一种情感的皈依中与革命者保持同一立场,进而实现它在群众中的广泛接受。
    《高干大》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对方言的运用。陕北方言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欧阳山文艺创作的转型。相比较欧阳山前期小说浓重的欧化语言风格,《高干大》显然在“民族语言”的探索上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语言的转变,也潜在地印证了小说家写作立场的变化。鲜活的边区体验一旦与《讲话》精神取得内在的契合,欧阳山的写作便获得了内在的驱动力,“工农”不仅成为他书写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更成为他的潜在读者,正是这一写作心理,“方言”就在他的创作中取得了小说艺术与“艺术接受”的双重合法性。方言书写是全方位的,小说的叙述语言、小说中人物的语言都是陕北方言的自由书写,小说的篇名“高干大”本身就是陕北方言中的一种称谓,“大”字是陕北方言中子女对父亲的称呼,“干大”就是“干爸”的意思,是晚辈对父亲朋友辈的一种称谓,作为陕北方言的典型标示,“干大”这一标题本身就获得了丰硕的民间文化内涵。
    标题之外,是小说人物对话中鲜明的陕北生活气息。在以往所谓的乡土文学中,对农村、农民的书写往往是启蒙的、批判的,而在解放区的农村文学中,对农民的书写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审美裂变,这在语言上有典型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干大》真正找到了属于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自身弃绝了裹挟在它们身上的种种意识形态枷锁,进而释放出它们自身的独特文化内涵。只有在这里,一种来自乡村的浓郁生活气息才得以真正释放。与高生亮这一形象相并置的,是他颇具农民本色的言谈举止,例如在谈到自己的儿子时的自言自语:
    这狗日的笨是笨一些,可不是个懒人,也不是个戆汉。好好地把他扶上正路,他是能做一点事的。顶好是叫他念一两年书,识上几个字。欸,咱们一家人一满没有一个钱的文化!……
    其中,“戆汉”、“一满”这些陕北方言,在高生亮的嘴中很自然地流淌出来,可能初读起来并不能一下子了解其准确意思,而“顶好”、“咱们”、“一个钱的文化”则很容易把握其意思,其表达方式充满了“地方志”般的个性色彩,正是其“民族气派”的典型体现。在其他人的言语中,这种“地方志”般的语言犹如珍珠一样不断流出。高栓儿在愤怒时这样说,“豹子沟我不想盛了,盛够了。”而农民王银发与高生亮这样说,“我们要搞医药社,就另外搞,跟你们那个逑寒社分开。闹在一达是闹不好的。”“盛”、“逑寒”、“闹在一达”等陕北民间口语,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生活气息。可以说,欧阳山在这部小说中建构了一整套陕北方言的人物话语体系,它们与乡间口语的高度吻合,成为小说消弭“文学”与“群众”距离的重要保障。
    《高干大》的意义,在于它及早地领会并践行了《讲话》精神,并潜在地引领了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的某种风尚。语言特色的鲜明,还体现在小说的叙述语言的简洁凝练上,与小说中人物语言的陕北特色交相辉映,欧阳山在这部小说中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尽可能简练地交代故事与情节。小说基本上没有以往小说大段大段的对背景的描写,这样的一种通俗化处理其实与写作者的“工农兵”意识有关,只有简练通俗,才可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事实上,《高干大》更像是一个民间故事的脚本,它企图以最“俭”的方式去创造真正贴合时代需求的文学作品。
    学界对《高干大》的认识,多指出其“思想大于形象”、或“认识价值大于美学价值”的弊病,其实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深入当时的时代语境,并在一种更加阔大的视野中观照《高干大》,它在“叙事策略”及“语言特色”方面进行的探索,以及它对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的深远影响,就会重新认识它的意义。这篇小说的第四章名之曰“希腊神话”,小说借区委书记赵士杰之口说出了“安泰”神话的隐喻:
    我认为,布尔什维克也好似这个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一样。也正好似安泰一样,布尔什维克之所以强有力,就是因为他们与自己那生育、抚养和教导了他们的母亲,即群众,保持着联系。而只要他们与自己的母亲,与人民保持着联系,则他们就有一切可能依然是不可被战胜者。
    实际上,贯穿整部小说的高干大的种种思想和行为,正是始终与“群众”,即真正的民生问题紧密相连,这也是小说中高干大本人自觉体认的。尽管小说对人物的刻画还略显简单,但它却是对五四以来乡土文学审美特质的某种根本扭转:只有到了这个时期,农民生存中的一些基本要素才真正被发掘,并且在这之后,开始了一个以《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为代表持续的对农民、农村的集中书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欧阳山以《高干大》为重要转折,告别了他前期小说的欧化色彩,走上了本土化的道路,而他对农村书写的深入、对中国古典叙事传统的继承等等,同时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传统。有了丰厚的生活体验与艺术积淀,新中国成立后的欧阳山在《三家巷》《苦斗》等的书写中,取得了更大的艺术成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