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楹联传统与中国新文学(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 肖百容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六相”包括: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等六个方面。
    ②谭蝉雪:《我国最早的楹联》,《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另可参见梁章钜等编著:《楹联丛话全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③吴兆基编译:《周易》,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57页。
    ④梁章钜等编著:《楹联丛话全编》,第374页。
    ⑤《程千帆全集》第7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
    ⑥E. 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页。
    ⑦雷丹:《观察文学场域》,《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语文教育是从蒙童的对课训练开始的。在这样一种游戏似的场景中,蒙童受到了最初的文学教育。
    ⑨张玉舰:《中国名胜楹联图志》,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牟言三则”,第1页。
    ⑩钱玄同、陈独秀、鲁迅、吴玉章等都有过这方面的主张。如钱玄同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4号)一文中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11)指从1918年到1925年由周作人、刘半农、顾颉刚等主持开展的民间歌谣的征集和研究活动。
    (12)傅小松编著:《中国传世名联三百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第341页。
    (13)因本文所引楹联较多、涉及范围广,且多为读者熟知,故在文中就不一一注释。
    (14)属对是集语音、词汇、语法美于一身的传统的汉语学习和训练方式。直白地说,“属对”就是对对子,也就是给上联对下联。
    (15)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87—293页。
    (16)“独”虽不是直接的数字,却有“单”的意思,而“比”虽然也不是直接的数字,却有“双”的意思。
    (17)罗振亚:《日本俳句与中国“小诗”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8)罗振亚:《日本俳句与中国“小诗”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9)泰戈尔:《飞鸟集·序》,郑振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3页。
    (20)杜荣根:《寻求与超越——中国新诗形式批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1—82页。
    (21)傅小松编著:《中国传世名联三百副》,第338页。
    (22)西方文学也有双线叙事,也内涵多重情感,但那双线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平行的,而不是对立的,情感往往是多重的、交织的,一般不是双重的、相互映衬的。
    (23)《胡适全集》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64页。
    (24)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75—376页。
    (25)傅小松编著:《中国传世名联三百副》,第338页。
    (26)河满,即河满子,曲牌名;九点齐烟,指济南郊外的九座小山,徐志摩飞机失事之地。
    (27)吴承学:《汉魏六朝挽歌考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28)刘师亮有自办刊物《笑》、《师亮随刊》。
    (29)上联中的“四月”指鲁迅之死距高尔基之死才4个月,下联中的“二心”指鲁迅的作品《二心集》。
    (30)张玉舰:《中国名胜楹联图志》,“牟言三则”,第1页。
    (31)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0—181页。
    (32)出题者为陈寅恪,据他的弟子卞僧慧说,是“欲借此以发见聪明博闻的特殊人才”。
    (33)《沈从文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96页。
    (34)关于对联的结构,陆震纶说得比较深入:“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对联与其它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而是声律结构,即句内的平仄关系和联内的句脚安排。”
    (35)李文郑、牛书友:《中国当代佳联鉴赏·前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页。
    (36)张鸣:《在私塾和读经之间》,《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第136—143页。
    (37)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6页。
    (38)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1页。
    (39)袁晓东:《论对联在文学史上不宜占有席位》,《宜春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