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楹联传统与中国新文学(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 肖百容 参加讨论

    二、现代作家楹联类型分析
    饱受楹联文化浸染的现代作家,虽没有专门从事楹联创作,仍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他们的创作继承了传统楹联的某些类型,又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造和发展。这些变化在文体观念、传统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各个方面都给予现代文学界和文化学界以诸多启示。现代作家的楹联创作形式自由多样,富有变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态。按存在方式,可将其分为独立的楹联和作为其他文学形式组成部分的非独立性楹联两种,后者又包括正文中的联句和作品标题等形式。比起散文、诗歌、小说来,独立的楹联作品数量要少得多。但它们往往是一个作家人生理想、性格特征的写照或创作特色的总结,不乏绝品佳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数量上的缺憾。林语堂学贯中西,不能说他两方全部精通,但他确实站得高,眼界宽,所以他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一联来概括自己的学术和写作生涯,气势如虹,虽有点自诩,倒也准确。郁达夫的“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真诚地显示了一个文人的清高逸远,与文学史上无数标榜自我人格的诗作相比,难掩其亮色。他不炫耀,只是自贬,倒显得清高是其本色;他不做作,如实表达一己愿望,却白有逸远之气。这正是他淳朴、率真个性的体现。就是偶然之作,也是其心中长期情思的喷发。“爽气自西来,放眼得十三湾烟景;中原劳北望,从头溯九万里鹏程。”这是郁达夫为新加坡挹翠楼作的楹联,此联将眼前美景与忧国之思对照写来,凝炼而沉重,深得古联之意趣。“挹翠楼”这个名字也因此常被用来为中国南方及南洋一带的楼房命名,正如作者自己的诗句所言“江山也要文人捧”。这些独立的联作赓续了古典余香,对其进行梳理、定位、分析与研究,是现代文学研究不能回避的一个使命。
    尤其精彩的是非独立性楹联。这些作品既是新文学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分开来看,它们又对丰富新文学的表现手法,提升其主题意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中的“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已经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联句使其诗作显得犀利、精警、干净,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通抒情新诗的力量和气质来。毛泽东诗词同样深得楹联精华,从而显得刚劲、稳健,包蕴无穷。如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又如《菩萨蛮·黄鹤楼》里的“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两联均将写景、言志融为一体,形简意丰,凝炼沉重,和作者的书法艺术结合起来,更是赏心悦目。论流传的广度和深度,现代诗歌中很少有能与鲁迅、毛泽东这些作品相媲美的。楹联对升华其主题、提升其表现力起到独特的作用。此外,现代作家充分发挥楹联的功能和特长,为其小说创作服务。金庸几乎给他小说中的英雄人物都作了副对联,这些对联彰显了人物的个性,抒发了叙述者对他们的崇敬或惋惜之情。梁羽生小说每个章回的标题都是一副楹联,它们营造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如“广陵散绝琴弦断,塞外星沉剑气消”。楹联的运用,是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能够产生雅俗共赏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武侠小说外,两类现代章回体通俗小说也得益于楹联标题。一是张恨水的世情小说,一是解放区的新英雄传奇。张恨水小说的章回标题是严格意义上的楹联,其上下联字数、结构、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合、节奏相应。如《金粉世家》一百二十回,回回标题是完美的楹联,就连“尾声”都不例外:“消息索哀词人悲秋扇,生涯寄幻影梦老春婆。”古意盎然,令人回味。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的回目标题有了很大的革新,虽然它们大多不完全符合严格的楹联规范,但却和读者的审美趣味十分相投,同样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张振玉翻译的《京华烟云》也采用了章回小说的形式,它以楹联作其回目标题,中西搭配,产生一种奇特的美感。
    除了上述比较直接和明显的方式外,楹联对新文学作品的影响更多地通过潜隐、曲折的方式体现出来。五四作家试图以简单通俗的白话为基础率性地进行文学创作,即“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23)他们很快意识到这种形式上的绝对自由主义是行不通的,只得在某种程度上重回传统,新格律诗的创作是其典型。然而实质上,现代作家向传统文学学习借鉴的维度是多向的。比如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也不是散文,而是韵散结合,平仄相协,极富音乐性的语言。不少作家在发现白话作为文学语言的不足后,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楹联语言的长处,从而实现新文学语言的重造和美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白话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语言的优美、流畅、朗朗上口,这和朱自清善于向包括楹联在内的传统文学语言学习是有关系的。他自幼立志“熟读联语二百副,漫写桃符三千家”,楹联文化修养颇为深厚。据李广田回忆,朱自清曾改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又集句成联:“肯为徐郎书纸尾,不作太白梦日边。”四字对与六字对是骈文的主要句式,古人之所以会选择四六字对作为骈文的主要形式,是因为它们符合汉字的特点,富有节奏感,适宜于朗读,而且又不像格律诗那样严格、刻板。“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24)单独的四六句在《荷塘月色》中不少,以四字和六字为一个音尺的句式也到处可见。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句子使文章显得节奏分明,自由里见规则、匀称。尤其要提到的是,文章中在立意上相互呼应或反衬的上下句使用得比较多,如“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25)这显示出作者对楹联艺术的借鉴已达到了高超的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