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变形的阿伦岛:论辛格对爱尔兰性的建构(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 何恬 参加讨论

    
    辛格作为英裔爱尔兰人的身份是个关键。正如乔治·博伊斯在《爱尔兰民族主义》一书中所说,英裔爱尔兰人的身份颇为复杂和矛盾,因为“他们对凯尔特爱尔兰文化来说,既是破坏者又是保存者”(29)。一方面,长期的居处经历使他们处处受到爱尔兰文化的吸引与同化(30),另一方面,他们毕竟在血缘和文化上与其母国英国存在着不可切断的联系。就辛格来说,虽然他曾在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盖尔语并大量阅读过凯尔特的民间传说,虽然他没有像叶芝等其他英裔爱尔兰作家那样去英国接受教育,但他的母语仍是英语,并且熟知英国文化,尤其喜爱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31)。除了英国文化,他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化亦涉猎颇深。1892年大学毕业后,辛格并未立即投身到其时正如火如荼的爱尔兰民族文化运动中去,而是选择了出国游学,先是德国,后又客居法国。在巴黎的几年里,他醉心于法国文化与文学,甚至还一度希望自己能成为英语世界中法国思想与文学的解说者,直到碰见叶芝劝他去阿伦岛。
    由此可见,陪伴辛格走进阿伦岛的,除了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还有更宽广的欧洲文化眼光。而在他多元的欧洲文化知识背景中,有一脉传统尤其与《阿伦岛》文本的形成紧密相关。细读辛格在《阿伦岛》中反复描写的某些意象,不难让人产生如下联想:阿伦岛上住着老巫婆的“石堡”,似乎颇似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赞叹的神秘古堡;辛格笔下“掀起壮观的白色泡沫”(Complete: 385)的怒吼大海,则堪比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结尾时咏唱的“令人敬畏、深不可测,而且孤独”(32)的狂暴大海;而“具备着最古老诗歌、传奇中所记载的美德”(Complete: 393)的阿伦岛人,又与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新爱洛伊丝》中所推崇的“自然人”同气相求,等等,这些意象之外,前文概述过的阿伦岛上荒凉原始的环境、质朴粗糙的陈设和工具、带有东方色彩的服饰以及富含异国情调的口音等等,无不表明辛格与浪漫主义这一“19世纪文学主流”之间的文化关联。而这种源于卢梭的文学思潮的基本出发点恰恰在于,出于对启蒙以降被无限夸大的科学与理性的反感,试图用“自然”来反叛文明,以主体情感来挑战技术理性,拿浑身野性的“自然人”来替换被繁文缛节束缚的文明人。这显然也构成了辛格塑造阿伦岛形象时所持有的“期待视野”之一。
    在浪漫派作家中,华兹华斯对辛格的影响尤为重要。尤金·本森曾这样论述二者的影响关系:
    《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1800)的再版序言中,华兹华斯说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新原则——在简陋的乡村生活中“人们的强烈情感将与自然美丽且永恒的形式合二为一”。作为华兹华斯的崇拜者,辛格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书中。在《阿伦岛》的序言中,辛格明确说这不是一本导游书。他几乎没有介绍这个岛的历史古迹或教堂;他只是一个日记作者,一个有选择性的日记作者,他主要致力于展现阿伦岛塑型作家艺术感受力的方式,其次才是展现阿伦岛人民的生活与习俗。(33)
    由此可见,辛格在描写阿伦岛时所倚重的“艺术感受力”和“强烈情感”正直接继承于华兹华斯。如前所述,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开始得比其他国家都早,工业革命的后果也最早显现于英国。到了19世纪,社会上物欲横流、道德缺失、贫富差距加大,而法国品味又支撑着当时道德腐化、一味贪图奢华的伦敦文雅社会的文化,于是,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诗人试图通过诗歌建立起一种反法国现代都市、反现代工业的不列颠文化。他们提出要回归诺曼征服前的英国文化,重新提倡乡村美德、野性自然,将目光从大都市伦敦转向凯尔特边界山区古老的、“天然的”、“纯净的”、“田园化的”乡村风景,以此来挑战和替代现代的、“城市化”的、“污染的”、“工业化的”都市画面。(34)辛格继承了华兹华斯的上述美学原则,而这又恰与他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不谋而合,从而为辛格在描述阿伦岛形象时极力突出自然、原始、蛮荒一面,同时削弱并漠视工业化、现代化元素的种种裁剪与变形,补充了另一重的支持理由。
    更值一提的是浪漫主义的“预期视野”还至少部分地回答了为何辛格倾向于将阿伦岛人描述成带有泛神论色彩的异教徒而非天主教徒的原因。不容否认,公元5世纪天主教传入前,与很多前基督的文化一样,统治着爱尔兰的凯尔特文化带有明显的泛神论色彩,而这种被视作异教因素的思想倾向,在如今的阿伦岛上也确有遗存。然而,辛格选择它而不是在当代更占主导地位的天主教来塑型阿伦岛人的宗教观,除了与作家自身已放弃对基督教的信仰有关,(35)恐怕也不能排除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影响,“泛神论”倾向也正是卢梭、华兹华斯等人的重要思想标志之一。此种观点认为“上帝即寓于自然之中而与自然相同一”,将“上帝自然化了”,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否定了神或上帝的超越的存在”,(36)并与异教观念相通。同时,浪漫主义作家们所偏爱描述的“异国情调”的“东方”,其突出特点之一,也正是浓郁的异教色彩。由此或可推测,辛格所熟稔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促成了他对阿伦岛人宗教观的变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