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24)(25)(29)拉曼·塞尔顿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第329页,第326页,第328—333页,第3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13)(15)(16)乔纳森·卡勒:《理论的文学性成分》,余虹译,《问题》第1期,第119页,第126页,第128页,第128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③④(17)(18)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第50页,第45页,第53页,第56—5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⑤⑧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陆扬译,第4页,第4—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第9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⑦(12)理查德·罗蒂:《哲学、文学和政治》,黄宗英等译,第56页,第7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⑨⑩J. 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李幼蒸译,第13页,第15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1)马克·爱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从柏拉图到德里达》,王柏华等译,第126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4)大卫·辛普森:《学术后现代?》,杨恒达译,《问题》第1期,第144页。 (19)(20)(30)(31)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的现状与趋势——乔纳森·卡勒教授访谈录》,何成洲译,《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21)(22)(28)Jonathan Culler,Literary Theory Today,《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4期。 (23)乔纳森·卡勒:《理论在当下的痕迹》,周慧译,《外国文学》2011年第1期。 (26)Jonathan Culler,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p.133. (27)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和批评对于学生理解世界非常必要》,《文汇报》2012年1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