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李善注《文选》之解题探研(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翔翥 参加讨论

    一、征引文献 偏集重史
    我们从李善这二百六十二篇解题文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李善在注释时偏重于征引集部和史部之书,其次是经部,最后是子部。
    据笔者统计,经部引书偏重于诗类、小学类两方面。具体情况分类列举如下:
    易类:《周易》及郑玄注各1次。
    诗类:《毛诗》2次;郑玄《毛诗笺》2次;《毛诗序》、《诗义疏》、《毛苌诗传》、《韩诗》、刘芳《毛诗义证》各1次;《子夏序》6次。
    礼类:《周礼》4次、郑众注1次;《礼记》1次、郑玄注2次。
    语孟类:何晏《论语注》1次。
    小学类:《说文》4次;《释名》6次;《尔雅》及郭璞注各1次;《声类》1次;《仓颉篇》1次;《方言》2次、郭璞注1次;《广雅》2次。
    谶纬类:《春秋元命苞》2次。
    综合类:《五经通训》1次。
    史部:除正史《汉书》、《后汉书》外,主要偏重于晋史方面,书目较为繁杂。兹列举如下:
    正史类:《汉书》12次;《汉书音义》如淳曰2次;《汉书注》、《汉书·礼乐志》各1次;《汉书》应劭注2次、如淳注2次、苏林注1次;班固史迁述1次;范晔《后汉书》4次;《蜀志》1次、《吴书》1次、《魏志》10次;《魏略》2次;《魏氏春秋》3次;《汉记》1次;臧荣绪《晋书》12次;王隐《晋书》5次;干宝《晋纪》2次;曹嘉之《晋纪》1次;萧子显《齐书》15次;沈约《宋书》24次;沈约《齐纪》1次;裴子野《宋略》5次;刘璠《梁典》8次;何之元《梁典》3次;《梁书》5次;何法盛《桓玄录》1次;何法盛《晋录》1次;何法盛《晋书》1次;许询《晋中兴书》、何法盛《晋中兴书》各1次(另有《晋中兴书》1次不具名);《典略》3次;孙盛《晋阳秋》5次;檀道鸾《晋阳秋》1次。
    传记类:袁宏《竹林名士传》3次;张方贤《楚国先贤传》1次;嵇喜为康传1次;《文士传》1次、
    职官类:《晋官名》1次;《晋百官名》2次;
    目录类:《今书七志》1次。
    杂史类:济阴《卞录》1次,干宝《搜神记》1次、《列女传》1次、《神仙传》1次;《风俗通》5次;《韩诗外传》1次;《系本》2次;《西京杂记》1次;《齐谐记》1次,《续齐谐记》1次;徐爰《释问略》,《三辅决录》赵岐注各1次;崔豹《古今注》3次;吴均《齐春秋》1次;蔡邕《独断》1次(另引蔡邕曰1次,不具名。)。
    图录类:《洛阳宫殿簿》1次;杨佺期《洛阳记》1次;《洛阳图经》1次;《丹阳郡图经》3次;《宣城郡图经》1次;庾仲《雍江图》1次;谢灵运《游名山志》6次;谢灵运《山居图》1次;《舆地图》1次;《江图》1次。
    谱牒类:王僧孺《刘氏谱》1次;《顾氏家谱》1次;《陈郡谢录》1次。
    地理类:盛弘之《荆州记》1次;阚骃《十三州记》1次;顾野王《舆地志》1次;《甘州记》1次;伏韬《北征记》1次;山谦之《丹阳记》1次;《水经注》9次;刘桢《京口记》1次;远法师《庐山记》1次;《十洲记》2次。
    子部:这部分引书较为简单明了。《老子》1次;《曾子》2次;《物理志》1次;《山海经》及注各1次;《吕氏春秋》1次;《尸子》1次;《白虎通》2次;《韩子》1次;《淮南子》1次。
    集部,这部分引书偏重于总集、别集。①总集类:《流别论》3次;李充《翰林论》2次;《歌录》8次;刘义庆《集林》1次。
    ②别集类:《大家集》1次、《鲍明远集》2次、《谢玄晖集》6次、《繁钦集》1次、《曹子建集》4次、《嵇叔夜集》1次、《陆士衡集》5次、《陆士龙集》1次、《卢子谅集》1次、《颜延年集》4次、《范彦龙集》1次、《刘孝标集》1次、《刘越石集》1次、《魏文帝集》1次、《沈休文集》1次、《任昉集》1次。
    ③文史类:徐勉《伏曼容墓志序》1次;贾弼之《山公表注》1次;支遁《天台山铭序》1次;曹植《结客篇》1次;曹植《苦热行》1次;左思《齐都赋注》1次;魏文帝《燕歌行》1次;傅玄《艳歌行》1次;古诗6次;江淹《杂诗序》1次;谢灵运《赠宣远序》1次;任昉《自义兴贻沈约书》1次;谢灵运《山居赋》2次;谢灵运《山居赋注》3次;《百一诗序》1次;《谢宣远集序》1次;《岳上诗表》1次;谢灵运《述祖德诗序》1次;班固《幽通赋》1次;宋均曰、孙盛曰各1次。
    由上观之,李善注释于史部偏取沈约《宋书》、萧子显《齐书》以及臧荣绪《晋书》,部分原因当是萧统选文较多的作家大多是魏晋和南朝人。
    而于集部征引浩繁,我们以为是编纂文集是当时之风尚。我们知道:编选各家的诗赋文章成为总集的并不始于《文选》,而是始于西晋。《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高步瀛在《文选李注义疏·文选序注》中说:“继挚氏者,有谢混《文章流别本》十二卷,孔宁《续文章流别》三卷,刘义庆《集林》一百八十一卷,孔逭《文苑》一百卷。其他见于隋、唐《志》者,不一而足,而今皆亡佚。”由此可见,到了唐代李善,面对着晋、宋、齐、梁间流传的文集,他为萧统编纂的《文选》作注,征引集部之浩繁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