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文选》李善注作家小传探研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翔翥 参加讨论

    摘要:《文选》收录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八代之文,有一百三十个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为做到知人论世,李善在作注时,对于始见作者,则为之作一小传。本文以胡刻本李善注为例,对李善注作家小传作初步的探研。
    关键词:文选,李善注,作家传
     
    《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一部大型诗文总集,也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共收录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八代之文七百余首,有一百三十个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为做到知人论世,李善在作注时,对于始见作者,则为之作一小传。现以胡刻本李善注为例,对李善注作家小传作初步的探研。
    就胡刻本李善注而言,这一百三十个知名作者,李善共计对一百二十七位作家作有注释,另外三位是这样安排的:两位众所周知的帝王没有注释,即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另一位作家班婕妤注释的位置不当,即将作者之注放在篇题之下。即,班婕妤《怨歌行》下注:“歌录曰:怨歌行,古辞。然言古者有此曲,而班婕妤拟之。婕妤,帝初卽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俄而大幸,为婕妤,居增成舍。后赵飞燕宠盛,婕妤失宠,希复进见。成帝崩,婕妤充园陵,薨。”故此笔者将这三位作家不计算在内。就其注释内容而言,大多为简述姓名、字号、爵里、官职、生平事迹等。这些内容的来源主要是一些史书,字书,文集以及文章序志等。如果我们把这些作者的简介汇纂成册,足以成为一部简明的周秦汉魏晋及南朝梁代以前的文学小史。
    在李善作注的一百二十七位作家当中,我们从注释的次数来看,李善也不是均衡用力的。绝大多数都是注释1次的,共计有95人;注释2次的有20人,他们是张平子、杨子云、司马长卿、班叔皮、郭景纯、谢惠连、江文通、陆士龙、范蔚宗、张孟阳、刘越石、陆韩卿、陶渊明、王文长、孔文举、邹阳、吴季重、刘孝标、东方曼倩、陆佐公;注释3次的有7人,他们是左太冲、谢宣远、沈休文、谢玄晖、阮嗣宗、枚叔、陈孔璋;注释4次的有3人,他们是陆士衡、曹子建、任彦升;注释5次的有1人,即颜延年;注释6次的有1人,即潘安仁。
    当然,从这些注释的总体来看,李善之注在文本上还有诸多混乱和可疑之处,姑且作简要说明,兹举例如下:
    其一,注释错位的情况。上文提到的班婕妤即为一例。还有不明系作者之注或篇题之注的,如班叔皮《王命论》以下有注,“善曰:王命,帝王受命也。汉书曰:彪遭王莽败,光武即位于冀州。时隗嚣据陇拥众。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胡刻本在版刻时通常将篇题占一直行的位置,作者占一直行的位置。若有注释,则分别置于篇题或作者之下,极为分明。而《王命论一首》与作者班叔皮并列一行,所以我们不能确定这个注是作者之注还是篇题之注,抑或兼而有之。
    其二,对于多次注释的作家,作者之注与篇题之注有较为混乱的情况。如《藉田赋》“潘安仁”下注:“臧荣绪晋书,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总角辩惠,摛藻清艳,乡邑称为奇童。弱冠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高步一时,为众所疾。然藉田、西征咸有旧注,以其释文肤浅,引证疏略,故并不取焉。”此为“潘安仁”之一详细小传,兼及注释之体例。而《射雉赋》“潘安仁”下注:“善曰:射雉赋序曰:余徙家于琅邪,其俗实善射,聊以讲肄之余暇,而习媒翳之事,遂乐而赋之也。”此当为解题 “射雉”最为合适。而《西征赋》“潘安仁”下注:“岳,荥阳中牟人。晋惠元康二年,岳为长安令,因行役之感而作此赋。岳家在巩县东,故言西征。”此注既与《藉田赋》“潘安仁”下注有重复之处,也与作者名下之注不吻合,作为解题文字颇为合适。而《秋兴赋》“潘安仁”下注:“刘熙释名曰:秋,就也。言万物就成也。兴者,感秋而兴此赋。故因名之。”此注也与作者之注无关,当为篇题之注,即解释文题。而《闲居赋》“潘安仁”下注:“晋武帝时人也。”此注纯乎多此一举。而《河阳县作二首》“潘安仁”下注:“哀伤、赠答,皆潘居陆后,而此在前,疑误也。”此注又作校勘考证之论,何不置于篇题之下?总之,李善为作家作注之时,颇为杂乱,似乎有些草率从事之嫌,但终因版本流传甚夥,传抄甚广,原貌难以清楚。
    其三,文本出入的情况。如《北征赋》“班叔皮”下注:“汉书曰: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性好庄老。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年二十,遭王莽败,刘圣公立未定,乃去京师,往天水郡,归隗嚣。嚣时据陇拥众。嚣不礼彪。彪后知嚣必败,乃避地于河西,就大将军窦融,劝融归光武。光武问融曰:比来文章所奏谁作?答云:班彪也。融知彪有才,举茂才,为徐令,卒,亦为望都长。”这段材料源于《汉书》,但光武与窦融对话及彪为望都长事,《汉书》则无,而见之《后汉书·班彪传》。同时,引用《汉书》之处,亦于今本《汉书》多有出入。可见李善注释之时,非遵于一书,或约取《汉书》《后汉书》,抑或是后人窜入,实为迷离难辨。
    以上这些名实两乖,参差错落的情况,在李善注释之中还有很多,但这些只是李善庞大注释体系中的瑕疵而已。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这些纰漏完全归责于李善。现将李善所注释的作家小传概括起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