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银琴研究员 本网记者 张雨楠/摄 采访者:张雨楠 受访者:马银琴 嘉宾简介:马银琴,女,宁夏隆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文学研究,出版过专著《两周诗史》、《周秦时代〈诗〉的传播史》等。 说到《诗经》,大家都不会陌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每个人都能背出几句《诗经》中的句子,但是,大家是否真正了解这部作品呢?既然《诗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它的创作和编辑的完成是怎么完成的?它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是如何成为儒家经典,又从什么时候起被视为文学作品的?它的经典地位是如何被消解的?结合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银琴研究员。 记者:您主要从事先秦文学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您当初是怎样走上先秦文学研究的道路呢? 马银琴:我能够走上先秦文学研究之路,实际上充满了偶然性。是我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一次外出访学的意外结果。那是1996年6月,我的同学准备赴扬州大学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我征得导师的同意,拿着他的引荐信,准备与同学结伴,赴扬州大学拜访当时在文艺美学界很有影响力的姚文放和佴荣本两位先生。但是非常不凑巧的是,到扬州后我只拜见了佴荣本先生,而姚文放先生出差在外,未能得见。于是,这段空出来的时间,就让我有机会跟随同学参加了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入学考试之外的一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王小盾先生朴实亲切中流露的不怒自威,与言谈举止间表现的博学睿智,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的同学被录取之后,他的每一封来信都会讲述到王小盾先生对学术的执著与热忱。这对我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于是萌生了报考王小盾老师的博士研究生,跟随他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想法。王老师于是给我布置了一项作业,以便确定我是否具有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能力。这项作业的题目是《公元二世纪以前中国人对鸟的分类》,我花了三个月时间完成的作业,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其中表现出来的对文献工作的热情得到了王老师的认可。97年入学之后,因为我接受过硕士三年较为系统地理论思维的训练,王老师根据我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把《两周诗史》这个题目作为博士论文选题交给我。于是我就沿着这条路走了下来,一直走到了今天。可以这么说,我的专业方向是我的导师帮我选定的。我能取得一些成绩,得益于老师的指导有方。因此,我衷心感谢我的导师王小盾先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