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那些人,那些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吕绍宗 参加讨论

    李文俊:“我们在干校是同学”
    现在研究所里的年轻人称年长同仁“老师”。当年我们不这样称。对冯至,我们不称“老师”,也不称“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我们称“冯至同志”;对副所长兼党总支书记王平凡,称“平凡同志”,以示尊敬和亲切。当时够得上平时也称“同志”的,还有“之琳同志”(卞之琳)、“宝权同志”(戈宝权)、“水夫同志”(叶水夫)。对文学所所长何其芳,我们称“其芳同志”,称毛星为“毛星同志”。当时各所都如此。
    比这些老专家年轻点的人,平时大家都直呼名姓。资深学者、翻译家陈燊其实跟延安来的“老革命”王平凡、白发如银的“老专家”叶水夫同岁,但因满头乌发,面容白嫩,被误认为是“优秀青年”,所以大家就称其“陈燊”。再年轻几岁的高莽、苏杭、李文俊,再往下,张捷、李辉凡,平时就直呼其名姓,亲切自然,无拘无束,只有在庄重严肃的场合才称“同志”。
    渐渐地,大家觉得笼统的、各行各业都可称呼的“同志”词义不准确,而再称长几岁甚至十几岁的老学长“陈燊”,称“高莽、苏杭、李文俊”,也觉得不妥。说起来,还是李文俊先生高明。对心中多年来这种纠结,他以独有的幽默,解释说:“我们在干校是同学!”好!既然是“老同学”,我称“陈燊”,我称“高莽”、“苏杭”、“李文俊”有何不可?年龄差,无足虑。学问差,又何妨?——“我们在干校是同学嘛!”精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