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年前,在地中海北畔意大利一个叫做奥那利亚的美丽小镇上,诞生了一部名为《爱的教育》的书。2004年春,由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创作的家庭教育图书——《茜茜家教纪实:一位隔辈老人的育儿手记》在中 国北京出版。 据了解,《茜茜家教纪实》问世尽管只有短短几个月,但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并因其触及了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隔代教育问题而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研讨。有读者将《茜茜家教纪实》这部书喻为21世纪初叶中国的《爱的教育》,也有的说,《茜茜家教纪实》可以看作是《爱的教育》在当代中国的“升级版”。这样的比喻颇有些意思,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也确不乏其道理。 1878年,年仅32岁、参加过意大利三次独立战争、以描写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及其生活而在意大利极负盛名的步兵军官埃迪蒙托?德?阿米琪斯向媒体透露,开始创作一部描写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爱的教育》。八年后,该书出版,果然立即轰动了当时的意大利文坛,并很快传出意大利本土,风靡世界,使这位年轻军官一下跻身于世界级大作家之列。100多年来,这部书先后被译成数百种文字和方言,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受到全球数以亿计家长和少年儿童的喜爱。一个多世纪后,在东方中国,一位名叫吴起贵的中国退休大校军官,以年近古稀的年龄,运用流畅和充满爱意的文字,记录下一个中国女童在当代中国家庭中健康成长的经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下了21世纪初“中国版的《爱的教育》”。 如果说《爱的教育》和《茜茜家教纪实》的作者皆为军人这一点纯属巧合,那么两书之中不谋而合的共通之处和各自难以取代的长处和魅力,则不得不令人慨叹舐犊情深之力量的伟大——虽然时隔世纪百年沧桑,地隔东西两种文化,但两书里家庭成员们浓浓的亲情、家长对晚辈深深的慈爱,如出一辙。《爱的教育》里,小主人公恩利科与父母三人用日记的形式,交流和叙述了一个儿童健康成长所遇到和应对的问题;《茜茜家教纪实》,则是茜茜的外公、父母、包括婶婶、阿姨等众多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集合,使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多的视角和感悟。两部书谈的都是如何把孩子从平庸锻造为优秀,不同的是,《爱的教育》是18世纪异国一部优美的虚构故事,《茜茜家教纪实》,则是当代中国儿童教育成功个案的真实记录。可以说, 如果读者在百年后的今天喜爱《爱的教育》更多是为欣赏那充满童趣的语言和19世纪意大利的旖旎风光的话,那么,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喜欢并开始阅读吴起贵及家人共同完成的《茜茜家教纪实》,则是因为它直面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实际和难题,可以给人更多现实的感悟和启示。从立意上讲,如果说《爱的教育》一书是针对18世纪欧洲的社会文化背景,欲以优美的语言和虚构的情境,达到教化当时青少年们关注道德和情感的目的的话,《茜茜家教纪实》,则是要通过平实和简洁的语言,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广大读者直截明了、更具体和更具操作性地介绍培养当代合格优秀人才的应知应会。 21世纪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事实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只是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国家庭自身利益的需要。毋须讳言,我们的后代,只有成为与国家需要和时代要求合拍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也奠定自己的生活质量基础和在社会中的地位。《茜茜家教纪实》记录了一个广大读者触目可见的普通中国家庭里教育幼年子女的过程。叙述和解决的,也是大多数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共同难题。从这个角度讲,《茜茜家教纪实》和茜茜家教的成功,作为一个本土的、符合中国当代国情和具体实际的家庭教育模本,确实具有很好的阅读和借鉴意义。 最后,我要表示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爱的教育》一书的译者——著名翻译家王干卿先生的深深敬意。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翻译家夏丐尊先生曾对照日、英文两种译本将《爱的教育》译成中文;80年代初,又有由英文转译的新译本问世。王先生炉火纯青的译著功力,使我们得以原汁原味地饱享原著优美文字和意境的美宴。同时,向吴起贵老人和他全家致敬,他们倾六年多之心力,以对后代的浓浓爱心、以为国家、民族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呕心沥血,写出了这样对我国众多面临教育难题的家庭和人员十分解渴和实用的读本。更感谢在书中做了大量点评的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和幼儿医学专家万钫、戴淑凤两位教授。读了两位专家的点评,读者们可以真正做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进尔学到更多、更科学的家教方法,更加增强教育好子女的信心。 《茜茜家教纪实》的出版,对我国教育和出版界来讲,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值得注意。在传统的教育体系里,只注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而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对学校教育的配合而忽视对孩子亲情和全面能力的培养训练……步入21世纪的中国,要实现全面进步并持续发展,改变传统、片面和僵化的教育方式,必然成为重要的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茜茜家教纪实》的出版只是个开始,在不远的将来,能涌现出更多这样个案与社会现实有机融会,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广大中国普通家庭和家长买得起、看得懂、学得会、用着灵的家庭教育实用图书,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科学和全面的发展。 (《茜茜家教纪实 一位隔辈老人的育儿手记》吴起贵著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价格:26元) ■书摘 学习、模仿是幼儿的重要特点。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内容。在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低下的情况下,好的、坏的都可能去模仿,并且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有些模仿则可能成为一种习惯。所以,家长的言谈举止、处处、事事、时时都要尽力为幼儿做个好的样子,一步步把幼儿引导到健康的道路上去! “打败”了左邻右舍1996年10月 2月4个月 1996年金秋10月的一天,邻居李某的小孙子(长茜茜2岁)同茜茜两个人正玩在兴头上,茜茜趁男孩不注意,突然出手,挖了人家满脸血道子。从此,那个男孩见了茜茜就怕,半个多月也不敢和她玩。 还有一家邻居的孙子,长茜茜3岁。茜茜也是在同样情况下,玩得正在高兴时,趁人不备嘁哩咔嚓挖破了人家的脸。小孙子大哭不止,至今好像两个人还没有再在一块玩过。 茜茜在2岁半之前,有时脾气特别暴躁,六亲不认,打、挖、掐人是常事。她妈妈、爸爸、姥姥、大姨、二姨的身上几乎都留下了茜茜抓挖的伤痕。? ——戴淑凤教授 专家点评 在独生子女社会时代的今天,孩子上幼儿园前是生活在一个被6个大人呵护着的成人环境里。孩子缺少同龄伙伴相伴。在众星捧月的环境里,孩子的社交能力,与同龄伙伴的合作、分享、帮助、宽容等友好经历的培训都受到影响致使孩子社交能力差,不知道如何和友伴相处和沟通等。 家长们应当尽力创造条件,多带孩子与同伴玩耍,在孩子与同伴的互动中培养他们的良好经历,增长才能 ——戴淑凤教授 儿童早期教育的内容广泛,其中“移情教育”是重要的一环。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比如,宝宝主动把玩具拿给小朋友玩,要让她体会一块玩是多么开心;当宝宝打了人、抓了人,要让她知道被欺负的小朋友多么伤心。孩子在折磨一只猫时,除了及时制止,还要用“移情”教育来打动孩子原本善良的心,让孩子们想到“它该多痛呀,多可怜呀”。 在“移情教育”的熏陶下,孩子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周围的人会更加友好、同情、宽容。这样的孩子合群、乐群,在进入社会后会受到悦纳,在人生长河中才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万钫教授 这天下午,单位指派一个工人给我家装暖气。我从橱柜里拿出一只白色茶杯沏茶水。茜茜在一旁很认真地看着。她突然问我:“姥爷,你这是干什么?” 我说:“你不看到了,我正在沏茶水呀。” 茜茜又问:“你沏茶水给谁喝呀?” 当时我想,沏茶水这类小事几乎每天都有,太平常了,那么为什么茜茜对这件极为平常的小事情向我提出了问题呢?可能是茜茜从这里看出了什么名堂。为了培养她遇事动脑的好习惯,我反问她:“你说呢?” 她非常肯定地说:“是给叔叔喝,对吧?” 我说:“完全正确,给茜茜加10分”! 从一个2岁多点的小孩子能从沏茶水这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上,从观察—质疑—联想(从沏茶联想到干活的叔叔)—判断(判断准确)的思维过程看,茜茜的脑思维已处于一种积极的发展状态。 我分析茜茜是从两种现象上看出问题,并作出判断的: 其一,我沏茶用的是白色陶瓷杯,这个杯子平时家里人不用,来了客人才用; 其二,有个工人在家里干活。 对某种或某些现象进行观察—质疑—联想—综合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是人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对幼儿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则可以从平常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入手。 “我自己来!”1997年2月 2岁7个月 “我自己来!”这是常挂在小茜茜嘴边的一句话。凡是她自己能干的事,她总是抢着自己干。要是不叫她干,她常常急成快要哭的样子。如自己接电话,自己拿馒头、盛饭、吃饭,自己洗手帕、洗脸、刷牙、洗脚、擦脚等。当然,不高兴时,叫她干她都不干或不好好干。凡是她自己能干和愿意干的,我们总是采取积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 自己动手,是锻炼、培养开发幼儿右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必要措施,这可以给孩子们的一生带来诸多益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绝对不可取的,那不是对儿童的爱,而是害。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使其受益终生。 据报载,有一个女孩子到了11岁还不会剥蛋壳。这样的家教带给孩子、带给家庭、带给社会的绝对不是爱,而是害。 专家点评 茜茜自打过了2岁的生日,“我自己来”就渐渐成了挂在她嘴边的话。这表明,茜茜已进入心理上的“第一反抗期”,又称“3岁危机”。 随着婴儿渐渐长大,他们在心理上有了“自主性”的要求,表现在行为上就是“闹独立”,什么都想自己来,可是又干不好。不依着他们,宝宝一口一个“我就不”。 从宝宝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心理上的一次质变,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时的因势利导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性”、“自信心”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契机。 两三岁的孩子想“自己来”却又“干不来”,如果总以“你还小”、“你不会”来扼杀他们“自主性”的欲望,仍然像照顾小宝宝那样,要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是“倔犟”,口口声声“我偏不”;要么是“懦弱”,口口声声“我不会”。 茜茜的姥爷和姥姥则是因势利导,帮助、鼓励茜茜自己干事,不仅化解了“3岁危机”,还培养了个“小帮手”。 ——万钫教授 跳高,跳远,独木桥 1997年4月2日 2岁9个月 再过3个月茜茜就3周岁了。为增强她的体质,提高她的弹跳力和胆量,最近我开始教她跳高、跳远、走独木桥。 经过十几天的锻炼茜茜原地跳远可跳到40厘米,跳高从2厘米起跳,经20天的训练可以跳155厘米。我找了一块2厘米厚、12厘米宽、近3米长的木板,做成了一个独木桥,开始放到平地上让茜茜在上面走,然后逐渐升高。一个月后,独木桥升高到50厘米,她也敢在上边走来走去。走独木桥不但可以练胆量,而且可以练幼儿掌握平衡的能力。 茜茜还不到3岁,从一般教科书上看,现在进行上述体育锻炼,似乎还有点早。不过我们采用的是力所能及、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方法。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有效的。茜茜5周岁时,弹跳力、跳远能力都远远超出了规定年龄段的测评指标。 病中的茜茜 1997年5月30日 2岁11个月 平时茜茜不高兴时还发发脾气,撒撒娇,但病时常常表现出较好的自制力和争强好胜的性格。吃药时,不管多苦她都不怕,打针时也只是嘴里哼哼几句:“不打针!不打针!”但从不乱动。有时候,她疼得眼里噙着泪,但也不哭出声来。后来在1997年8月20日她入幼儿园前体检时同样表现了这种情况。体检回来她对我们说:“我也想哭,我没哭!那些男孩子都哭了。”这一点让妈妈既心疼,又高兴。 ——吴丽红 缺乏自制力是幼儿的常见现象。自制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是他们今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儿童自制力的培养除靠平时经常抓外,还要注意抓好随机性教育,如生病、吃药、打针、输液等都是很好的时机,要鼓励他们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茜茜入园了!1997年9月4日 3岁2个月 这个月初茜茜入幼儿园了。一个刚刚3岁的孩子出生后一直生活在熟悉的家人身边,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入园第一天大哭一场是预料之中的事。 茜茜的妈妈不愿看到这种情景,入园的第一天只好由茜茜的大姨二姨去送。还好,幼儿园老师说:“两个姨走后,茜茜哭声是一阵一阵的,只能算作是小哭。” 入园第二天,茜茜虽还是哭,但比第一天轻多了,次数也少多了。第四天她基本上没有哭,吃得也不少,而且还主动要老师又添了一碗饭。 老师说:“茜茜很懂事。她适应很快,还能领着小朋友玩。” 一般说来,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转到一个陌生的全新环境,必然有一个适应过程,情绪上产生一些波动也是正常现象。但怎样才能缩短这个过程,是值得我们家长认真思考的问题。茜茜入园前,我们主要做了四件事。 1.平时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培养她的自制力。 2.做好入园前的动员工作。如通过一些书刊,帮助她学习、了解加入幼儿园的好处;参观幼儿园的一些设施,增强她入幼儿园的兴趣,使她懂得幼儿园是孩子学知识做游戏受教育的好场所。 3.用浅显的道理讲清小孩子上学前入幼儿园是必经阶段,非去不可。 4.入园的最初几天,即使孩子哭闹得再厉害,家长也绝不能“心软”,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实,就那么几天,过了“初入园”这道坎儿,以后就会顺利多了。 专家点评 茜茜的姥爷为“如何使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开出了一个“处方”,其中有几味“主药”: 一、合群、乐群 拓宽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范围。因为大多数从小不离亲人的孩子只依恋亲人,觉得寸步不离亲人才最安全、最开心。为了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之间发生纠纷,让他们自己去处理。 二、表扬、强化 只要孩子有一次不哭不闹,顺顺当当地去幼儿园,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句真诚的赞美都是最好的奖励,都是“强化”。 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别总问“吃了什么”,要多问问在幼儿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从而引导孩子发现幼儿园的乐趣。 三、自理、自立 孩子准备去幼儿园了,要着重培养孩子会自己吃饭、喝水、入厕、洗手、穿脱衣服等生活自理能力。“无能”会使孩子离不开亲人的“保护伞”。 ——万钫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