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发展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指南(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董学文 参加讨论

    二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文艺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力了。”“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进入21世纪,我们更应当有这种抱负、这种能力、这种豪迈的勇气和境界。
    进入新世纪之后,时代确乎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依托社会实践和历史转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面临着再次“综合创新”的使命。在这种时代条件和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走出阴霾低谷,站到历史潮头和理论前沿,创造出真正呼应时代、表达精神诉求、凝聚审美理想和崇高信念的文论系统,在理论发展的各个链条和环节上注入中国元素,提出更多带有民族主体性的命题、范畴和概念,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我们已经看清了这些年文论走过的道路的曲折和泥泞,文论建设已经到了摆脱跟着西方文论跑、变成人家学说的摹仿者和膜拜者的时候了,已经到了抛弃贬损和排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本民族文论学说、认定只有走“西化”之路才行得通的时候了。为了改变文论观念和价值意识大面积倾斜的状况,我们理应在学习前人和外国人长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我们自己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文艺理论。
    通观人类文艺思想史,没有哪个国家的文艺理论是通过依赖外国学说、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实现自身强大和振兴的。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中国文艺理论界只要秉持自信心,具备理论定力,坚持走自己的路,把握世界潮流,增创自身优势,在中外文论的碰撞和互动中,下决心改变西方现当代文论的“称霸”和“统治”地位,我们就一定能走在世界文艺理论建设的前面。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自己的画卷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实际和坚定信念、提升经验和针对难题,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带给我们的精神营养。“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毫无疑问,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讲话的许多论点,都是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关切、需要和期盼中催生出来的,都是为推动解决文艺领域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炼出来的。正是从对文艺核心问题的深掘和拓展中,倒逼出一个个关乎文艺创作规律的具体问题,层层递进地展开了理论探索。因之,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对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明确战略方向、规划重点领域、确认主攻目标、制定前行路经的全局性意义。
    三
    通过文本分析,可以进一步证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对构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价值。
    “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我们必须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这个原则。它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来强调文艺的“不可替代”作用,认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就给我国文艺理论建设铺展了新的背景和底色。讲话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同时又“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这就在功能和价值观领域提出了步入新世纪才面临的课题。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文艺”概念的重申,对其本质的界定,有着鲜明的针对性。这种界定,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而且对当代文艺的人民性做了新的揭示。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史角度考察,集中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核来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现方式和路径,这种理念给建构中国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开拓了无限的空间。譬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理论上如何去界说这个“中心”,在题材和素材上有何约束和要求,其“导向”功能怎么体现,这些都有必要从学理上加以阐明;又如,以往的文艺理论习惯称“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但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两者是什么关系,也需要给予理论上的有力阐发。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讲话鲜明地指出了“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种观点,把作品优劣同对人民态度关联起来考察,张扬了唯物史观见解。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些表述,充满了感情和智慧,充满了辩证法,在理论上是个创造。
    讲话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弘扬,也极大地增添了文论的“中国的”元素和精神内涵。 这不仅出色解决了文艺理论上批判与继承的关系,而且为未来的文论建设创造性地铺设了一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们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很可能形成一种更加科学系统的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