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关于日本女帝研究的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大学教育 2014年5期 马颖 参加讨论

    [摘 要]7-8世纪被称作日本历史上的“女帝世纪”。各方学者就女帝现象纷纷提出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折口信夫的“巫女论”和井上光贞的“中继论”,上田正昭以及现代学者也提出了不少新见解。近四十年来,日本学者对于为何日本总在历史转折点上寻求女帝的原因、女帝的特质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结论。
    [关键词]日本女帝论 巫女论 中继论
     
    7-8世纪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女性登上日本的政治舞台,并且在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如雨后春笋般共出现了八代六位女天皇,因而该时期也被称为”女帝世纪”。
    一、女帝史的简要回顾
    日本的历史从两位女王开始,即《魏志倭人传》中记载2世纪末到3世纪确实存在过的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和台与(壹与)。随着考古学研究的推进,由这两位女王构建了日本基础之基础的可能性也日渐增加。此后,特别是6世纪末到8世纪这段时期,竟涌现出八代六位女帝(其中两位重祚)。这样的情况在漫长的日本历史长河中是特例,在世界史上也极为少见。
    日本的女帝不单是数量众多且总在时代的节点上出现,故充满谜点。如:围绕6世纪佛教的传入,物部氏和苏我氏之间纷争不断,进而发生了苏我氏弑逆崇峻天皇事件,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592-628)即位。此后推古天皇任命圣德太子摄政,展开与中国隋朝的外交、建立律令制度。第四十一代持统天皇也身处动荡的时代,她继承丈夫天武天皇的遗志,致力于律令制度的完善。
    推古也好,持统也好,都是在充满艰辛的时代里努力前行。随着律令制度逐渐渗透到8世纪,元明、元正、孝谦、称德(孝谦的重祚)延续下来,女帝时代慢慢地拉上了帷幕。到目前为止,史学界是如何定位“女帝”的呢?笔者试归纳女帝论的主要观点。
    二、 折口信夫的“女帝=巫女论”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折口信夫的《女帝考》。[1]他说道“日本国的女帝,其形极具特征”,古代的日本女帝具有在神和人之间斡旋的巫女性格。
    折口信夫注意到《万叶集》中出现的7世纪中期的“中皇命”和“中天皇”。喜田贞吉推测“中天皇”大概是中继天皇的意思,但折口信夫认为应理解为居于天皇与神之间传达神谕的中介者。作为巫女的中天皇接受神的旨意并传达,而“作为人的天皇加以执行”,这就是宫廷政治的原则。天皇与中天皇并驾齐驱才是正常的形态,尽管有时会缺少一方的天皇——这才是“女帝的真实面目”。
    三、 井上光贞的“女帝=中继论”
    井上光贞对折口信夫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他在《日本古代国家的研究》中认为:天皇一族中确实存在巫女,但她们是未婚女子、神的妻子。[2]这与女帝作为天皇妻子是巫女的观点则是矛盾的。即便神功皇后确实具有巫女的特性,但不能套用在推古及以后的女帝身上。
    井上光贞提出了“女帝中继”的论说,其大意是当皇位继承出现难题时,先帝的皇后(正妃)成为中继即位。就是说,当天皇驾崩或本该即位的皇子由于政治原因有所顾忌时,为防皇位继承争夺于未然,作为权宜之计让女帝即位。例如第一位被请求即位的春日山田皇女,《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宣化天皇时代的某一事件。宣化天皇驾崩时,皇子天国排开广庭天皇令群臣曰:“余幼年浅识,未闲政事。山田皇后明闲百揆,请就而決!”[3]
    井上光贞指出:围绕皇位继承,大伴氏和新兴势力的苏我氏争斗不休才是期待女帝的原因。如果此时天国排开广庭尊勉强即位的话,大概会成为纷争爆发的火种。(只不过按《日本书纪》,宣化天皇驾崩后实际上即位的是天国排开广庭尊=钦明天皇)
    另一位史上公认的首位女帝——推古天皇的情形又如何呢?钦明天皇驾崩后,皇子们按年龄顺序陆续即位。敏达天皇、用明天皇、崇峻天皇。后来发生了苏我马子弑逆崇峻天皇事件,钦明天皇之女、敏达天皇的皇后推古天皇(敏达与推古是异母兄妹)登场了。井上光贞认为:群臣为了避免混乱,故拥立在苏我系地位稳定的敏达皇太后=推古天皇。
    井上光贞总结道,6世纪中叶到7世纪末,被请求即位的六位女性都是先帝的皇后。这是预计将出现皇位继承问题时的惯例,也是女帝的本来面貌。只不过,自持统天皇后登场的元明天皇开始,非“先帝皇后”即位。井上光贞解释为:由于律令制度的确立、皇室制度的完备,女帝观念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
    律令制完备之前,王位继承是由父传长子(大兄)、长兄传弟、兄弟按顺序继承之后再由原来长兄的长子、大兄往下的承袭皇统。因此王位继承缠绕着各种复杂的利害关系而引发混乱,这正是需要女帝的原因。但随着律令制建立,产生了“亲传子”的原则:子早逝时,由子之子(孙)继承王位。这种中国式的男系主义、直系主义逐渐将女帝排除在外。
    四、上田正昭否定旧学说
    女帝研究由于上田正昭的推进迎来了一个新阶段。他认为仅仅以折口信夫、井上光贞的学说并不能把握女帝的本质。
    首先,就女王或女帝隐含巫女要素的观点,上田正昭在《古代日本的女帝》[4]中以《日本书纪》中有关皇极天皇在旱灾之际祭神的记载进行反驳。皇极元年(642)六月大旱。七月群臣相语之曰:“随村村祝部所教,或杀牛马祭诸社神,或频移市,或祷河伯,既无所效。”苏我大臣报曰:“可于寺寺大乘经典,悔过如佛说,敬而祈雨。”微雨。不能祈雨。故停读经。八月天皇幸南渊(奈良县高市郡明日香村稻渊)河上,跪拜四方,仰天而祈。即雷大雨,遂雨五日,溥润天下。天下百姓俱称万岁,曰:“至德天皇”。[5]上田正昭分析道:祭神的祭司即是巫女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女帝是宫廷的祭司但不是巫女。
    对于“女帝中继论”,上田正昭认为不能一刀切。他通过下述皇位继承的实例来论证“中继天子论”的不适用。在5世纪末到6世纪初的混乱时期,第二十五代武烈天皇突然驾崩从而引发皇位继承问题。武烈天皇没有后嗣,只好把应神天皇五世的孙子从越前接来,也就是继体天皇。上田正昭指出:如果“中继天子论”有效的话,武烈天皇的皇后即春日大娘应该很适合即位。
    关于日本女帝研究的综述字数:1393 来源:大学教育 2014年5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为了解开这些矛盾,上田正昭认为有必要把古代日本的女王、女帝分成三个时期:1.巫女王的阶段;2.巫女王到女帝的阶段;3.女帝的阶段。随着律令制开始整备,女帝祭司的特性慢慢减弱,“先帝、前帝的皇后”的条件也被撤销了。上田正昭指出这在古代天皇制和女帝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五、现代新学说
    进入21世纪,慢慢地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学者们开始关注古代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迫切要求重新审视女帝论。
    成清弘和在《女帝的古代史》[6]中阐述了律令时代女性拥有财产的情况,指出当时女性地位之高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古代日本,血缘关系不偏倚父系或母系,男女地位是接近对等的(双方亲族组织、双系)。女性地位之高在中国未曾见到,他指出这里隐藏着女帝辈出的原因。成清弘和认为:“双系社会”不可能一直延续下去,并将会逐渐变化。亲族组织从双方制向父系制变化的过程中,发生特定的政治情况从而诞生了女王或女帝。
    其他强调女性地位的观点数量也不少。如:荒木敏夫在《可能的女帝》中试图构筑超越性别差的女帝论。[7]他质疑“女帝中继论”,批判江户时代以来的“男尊女卑”思想遮蔽了人们正视女帝的眼光。王位中继不仅只有女帝,男帝也有同样的情况。其认为应评判性地认识“女帝巫女论”,历代女帝不是通过血统关系、依靠自身灵力构筑地位的巫女,应把她们视为继承、世袭的祭司。他还指出过去的女帝论懈怠了对“处于大王、天皇政治权力最中枢位置”的探讨。义江明子也在《被创造的卑弥呼》中[8],对“女性承担圣的部分、男性承担世俗部分”的一般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把古代女帝看做巫女及政治斗争外对象的论断是大大脱离历史事实的。“作为宫廷相续和运作的主体,男女王基本上没有差别。”也就是说,最近这些女帝论的基调都主张“不存在男女差别”。
    大津透在《王权的思考》[9]的序论《为了王权的备忘录》中谈道,关于超越性别差异看待女帝的主张,可以理解其意图所在,但如此强调之下则女帝变得与男帝相同,会出现为何是女帝、女帝的特质是什么的疑问。如果没有男女差别,历代天皇中出现近半数女帝也不奇怪。但事实是,女帝的出现是限于6世纪末到8世纪的特定事件。不可否认,对历史事件的诠释多是建立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研究女帝史时很有必要修正以往的偏颇观念。
    综上所述,近四十年来,日本学者对于为何日本总在历史转折点上寻求女帝的原因、女帝的特质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结论。
    [ 参 考 文 献 ]
    [1] 折口信夫.女帝考[M].中公文库,1976.
    [2] 井上光贞.日本古代国家的研究[M].岩波书店,1985.
    [3][5]浦木祫编译.日本书纪(一~三)(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M].小学馆,1994-1998.
    [4] 上田正昭.古代日本的女帝[M].讲谈社,1996.
    [6] 成清弘和.女帝的古代史[M].讲谈社现代新书,2005.
    [7] 荒木敏夫.可能的女帝[M].青木书店,1999.
    [8] 义江明子.被创造的卑弥呼[M].筑摩新书,2005.
    [9] 大津透.王权的思考[M].山川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