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李樯:萧红被人说成“作”是一种倒退(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青年报 罗皓菱 参加讨论

    伯格曼那个时代,还有个知识分子气质,他们还排队去看这些实验电影,现在是一片快餐消费,反智主义,你弄一个东西,他们当笑话看,票房一不好,都跟着落井下石。
    北青报:回到这部电影本身的创作,坊间流传最初这个本子是要写萧红、丁玲和张爱玲这三个民国女作家的,真的吗?
    李樯:最早这个创意是许鞍华提的,她很喜欢这几个女作家:张爱玲、萧红和丁玲。《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之前我们就特别想拍丁玲和萧红,这俩人的意识形态、人生轨迹是背道而驰的,政治光谱上差别也非常大。萧红在香港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张爱玲在读港大,不知她俩见没见过,但搞不好在某条街上会擦肩而过,那是一个尾声。最终我们还是觉得丁玲更难实现,就干脆写萧红吧。
    北青报:剧本大概写过几稿?
    李樯:我曾经推翻过一大稿,那个写法是故事性比较强的,但是我写了一半之后觉得这个路数不对,我觉得单写一个故事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我更多地是考虑如何寻找一个写历史的崭新的方法,追求一种新形式。
    北青报:有你特别喜欢的人物传记片吗?
    李樯:我看了非常非常多,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弗里达》、《莫迪利亚尼和毕加索》等等,大部分传记片都是在写人物人生中的传奇与事件,给一个具体的人物还原,但这种还原又是带引号的。我想写“人被你所知和不被你所知的一种东西”,更让人知道人性复杂。可观众特别喜欢你给他一个具体的东西,你一旦不给,他会陷入到迷惘当中,有一种扑空的感觉,就会很不舒服。
    鲁迅曾说:“一个人的言行,总有一部分愿意别人知道,或者不妨给别人知道,但有一部分却不然。然而一个人的脾气,又偏爱知道别人不肯给人知道的一部分,于是尺牍就有了出路。这并非等于窥探门缝,意在发人的阴私,实在是因为要知道这人的全般,就是从不经意处,看出这人——社会的一分子的真实。”
    他在那个年代说的话跟我不谋而合,人怎么可能有一个所谓的固定的规划好的确切的性格呢?人是非常复杂的,和宇宙一样,人物传记片是不是应该给人一个确凿的,主观的、个人的一种对人物的看法?我是质疑的。
    所谓间离手法就是要让观众参与进来
    北青报:第二稿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吗?
    李樯:第一稿里人物淹没在她的传奇的履历当中,使我们忽视了对她精神内心和复杂性的读解。历史人物都是像海市蜃楼一样的存在。第二稿差不多就是后来电影的样子。人和历史是不可复原的,这是我个人对以往的传记片、历史片的一种区别非常大的个人态度。你弄的细节再像质感再像,那个时代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很虚妄,精神层面根本不可能复原。这种认知使我找到了写作《黄金时代》的办法,就是一定要把这种虚妄带到电影里面。我不是还原,我力争还原,还原里面有主观性也有矛盾性,也有虚构性的,所谓历史是这样的。所以我没有从头到尾写一个人物。
    《黄金时代》的结构就是对那个时代进行一种解构,我要让观众知道我们是在扮演这段历史,但我们力争扮演得很像,这样让观众接受它的时候就不是一个完全的被动者,而是一个观察者,他会迫不得已地进入一种思考当中。剧中人物对着镜头说话的时候,就形成了对于这种假定的真实性的破坏。观众刚要投入进这个虚构性的时候,又被真实性打断了,刚以为真实的时候,虚构性又进行新的一个轮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