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黄梵:语言派诗人谢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黄梵 参加讨论


    
    一提起谢里的名字,我心里就浮起一堆故事。我到达纽约的第二天,就得知罗玛丽和谢里已安排好我和他见面的“程序”——罗玛丽先带我去他的出版社看看,之后他请我们去他的“老巢”(一家意大利餐厅)吃饭,某天晚上同去纽约某诗歌朗读会凑热闹,我离开纽约前一天,他再来参加我的诗歌朗读会。
    谢里是纽约语言诗派诗人,他一生竭力铸造的诗歌地貌,是我现在已经远离的语言诗。二十年前,我们不约而同有着共同的诗歌目标,那就是打破语言和逻辑的常规枷锁。大概是他和雷泽儿看到了英国出版的中国语言诗合集《原样》(美国有数家文学杂志转载),加上南大张子清教授的热心撮合,九十年代中期他和雷泽儿飞到南京和苏州两地,找我、车前子、周亚平等同道诗人交流。当时,黄运特还是雷泽儿的博士生,正是他在现场的出色口译,能让我和他们讨论语言和诗歌深处的问题。
    数年前,罗玛丽申请到富布莱特基金,赴南京译我的诗时,她才知道谢里与我认识,她不经意做了与谢里当年相同的事——来南京找我。她母亲海伦是谢里的老友,罗玛丽还记得小时跟母亲参加过谢里等诗人的聚会,之后她和谢里再也没有联系,直到南京让他俩隔着太平洋在邮件中重逢……
    罗玛丽带我去谢里出版社的路上,向我介绍了纽约那片街区。那是曼哈顿目前最贵的旧城区,谢里有幸在极廉价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购得一套数百平方米的大房子,现在已辟为他出版社的办公场所。敲开出版社的防盗门,我和谢里的见面式看起来很常规,照例是拥抱、拍背、寒暄,很不像语言诗派追求的那种超常,但谢里的模样还是令我吃惊不小,他年近七十,怎么看都像一个四十才出头的中年人。他怎么没老呢?莫非他也跟着语言诗一起超常了?谢里把出版社布置得像一个宫殿,会客大厅的墙上挂满了油画,那又是他早年慧眼识珠所得:一些美国当代名家的画作,现在当然已经价值连城。
    他带我看了四十年来他出版的所有诗歌样书,不算多,一共一百多本。我当然关心美国这类诗歌出版社的生存,就问他一年只出版四本诗书,他老兄如何糊口?他作了个叫我不要担心的手势,说他只雇了一人,每年出版社都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他自己则靠早年的慧眼所得生活。他让我看到了美国小出版社的常态,即他们不必专注于书的销售命运,已被市场细分的读者群,不会忽略纯粹的专业书,小出版社只需惩旧扬新,肆意开拓文化新天地。相反,大陆出版社都得了专注销售的“不治之症”,除了有资助的那类出版,若没有对销售量的保本预期,书稿当然没“资格”出版。
    谢里近年有些受罪,他儿子突然生病残疾,记得见面前,海伦和罗玛丽都曾叮嘱我,不要提及他家这件伤心事。没想到离开出版社时,他主动带我们参观了儿子的卧室,我一时颇为动容,忌讳也随之消失,忍不住关心地问起他儿子的境况。罗玛丽见我把忌讳给“忘了”,显得颇为紧张。谢里的反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略微愣了一下,马上笑着作了详细的描述,神情十分淡定。这让人觉得他内心颇为强大,自信有能力为儿子撑起那块塌下的天,当然也令我更钦佩。
    海伦为我举办的诗歌朗读会,当然也是一场纯纽约人的文学雅集,谢里那晚早早来到现场,我的心情因他的到来,变得有点忐忑。是啊,我的诗早已从语言诗解脱出来,不再成天只想着做语言实验,若听到这些与他大相异趣的诗,真不知他将作何感想?我和罗玛丽分别朗诵中文和英文,颇有点自我陶醉。谢里几乎就坐在我跟前,聆听的神情十分专注。到了朗读会结束,大家起立鼓掌时,谢里忍不住冲过来对我说,他最喜欢那首写筷子的诗,想象力简直超凡脱俗。他的话等于是说,尽管你已经对语言诗背信弃义了,我还是欣赏你写的这种“正常”的诗。我觉得他的夸赞真实可信,于是就像当年中美结义搞语言诗一样,来了个男人之间的拥抱、拍背。是啊,我和他都期待不知猴年马月的下次拥抱、拍背,那时不管彼此的审美已相去多远,都还有余力继续欣赏对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