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杨少衡创作谈:从“硫酸”到“相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小说月报》 杨少衡 参加讨论


    我把自己近几年写的这几个中篇小说称之为“系列中篇”,该说法属于自称,未必精准。这个系列已经发表了五篇,最早为《把硫酸倒进去》,而后依次是《远处的雷声》《鱼类故事》《清澈之水》和《你可以相信》,按计划还有两篇,一共七部。把它们归为同一系列,原因是主人公相同,顺时间展开,内容也有延续性。这一小说本可以直接做长篇,我却用系列中篇方式来写,其中有些缘故。
    这一组小说在我心里酝酿已久,它脱胎于我熟悉的几个人与故事。我有一位老领导当年看中一位年轻干部,一手栽培起来。年轻干部不负所望,干得风生水起,步步上升,最后却栽倒于一场突发事件及其后的人事纠缠。老领导在该年轻干部失败后设法帮助其家人渡过难关。这两人间的事情很多,于我很有感触,觉得可以来写一写,注目点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为人”。这小说构思时间较长,几度动手又都放下,到了2014年下半年才决意写它。起初打算做一个中篇,到动手时发现不行,一个中篇容纳不了,于是便打算写成两部,分上下。当时我把该上下两篇命名为“炼铁”与“炼钢”,这一命名的由来是小说主人公迟可东的身份,我把他设计为一个具有特殊背景,理工男出身,半路出家从政的基层官员。小说中的大炼钢铁当然只是借用概念,我想表达的是基层官员的理念及人际关系演进,我把它称之为“迟可东的钢铁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无疑需要时间和历练,这就可以用小说来仔细琢磨与表现。在写该系列第一篇时,感觉有不少东西需要展开,否则表达不畅,以有限篇幅,难以把铁炼出来,于是便决定在炼铁之前,先来检矿、选矿。所谓“把硫酸倒进去”,就是拿那东西来检验矿石,暗指小说主人公对身边人物如何认知。我把第二篇《远处的雷声》定为“选矿”,它涉及干部选拔方面的一些事情,写作时发觉有问题,我原先的注意点集中在人际关系上,局限写来也能成篇,展开表现却显单薄,于表现人物不利。基层官员除了身处所谓“官场”,也还处在一个“事境”中,也就是承担着若干职责,需要做一些事情。他们做些什么,出于什么理念来做,其实很有表现天地。于是从这一部中篇开始,我把一些事情融了进去,让事情与人际互相作用,力争更多面表现人物。我感觉这么写把表现空间打开了,但是内容扩展也造成篇幅增加。“选矿”写了七万多字,太长了,最后只能中间隔断,分成两个中篇,后一篇便是《鱼类故事》。两个中篇情节相沿,需要再行设计与改造,让它们可以单独成立,各自成篇,各自故事基本完整,有各自表现的重点,包括各自主题的开掘。在此之后的《清澈之水》与《你可以相信》也一样,两部中篇里除了河流中的猪排泄物,还都涉及高炉、焦炭和铁水,它们就是我所谓的“炼铁”篇。按照我自己的想法,这个系列剩下的最后部分该是功德圆满,终于把一炉钢炼了出来,也就是形成了一种见解,该见解当属真切,亦含苦涩。最后这一部分断断续续还在写作中,以现有情况看,可能还得分为两部。我担心迟可东等人那些事儿已经让读者感觉疲劳,正认真考虑让他们在最后出现时改换面目,所谓“换一个马甲”,效果或许会不一样。
    记得这一系列打头的《把硫酸倒进去》发表之初,我听到了两种反映,彼此截然不同。有文友认为是突破之作,也有朋友认为硬伤明显,很不成功。两方面意见对我都很有好处,让我能以平常之心继续写下去,努力在后面的作品中表达得更充分、更准确一些。感谢一直关照我的《小说月报》及其读者,让我有机会在这里说一说它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