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丁伯慧:让“创意”成为写作的一种习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丁伯慧 参加讨论


    几乎每一个写作者都有一个雄心:让自己的作品留下来,成为经典。如何做到这一点?文学理论家、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是这样给作家们指路的:“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这种特性要么不可能完全被我们同化,要么有可能成为一种既定的习性而使我们熟视无睹。 ”他认为,但丁是第一种可能性的最好例子,莎士比亚则是第二种可能性的最佳榜样,充满矛盾的惠特曼则常在这一悖论的两边徘徊。
    事实上,当我们今天面对创意写作的时候,我们会非常自然地想到这个词:陌生性。众所周知,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创造。而创意写作,正是为鼓励创造而生的。然而,当1936年爱荷华大学率先建立创意写作研究生教育时,在学界和媒体界却有很多人批评其为工业化的流水线复制作家模式。对此,爱荷华大学的回应是:“尽管我们部分同意一个普遍流行的观点,即创作是不能被教出来的,我们仍坚持相信并且在实践中也发现,天赋是可以被助长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看到了这点。如果有人可以‘学会’拉小提琴或是弹钢琴,那么也可以‘学会’创作,尽管没有一个训练的模式可以保证他一定能做得成功。从工作坊里出来的那些校友里,有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和短篇小说作家,我们相信,他们带给我们的远多于他们所学到的。我们将继续寻找这个国家最有才能的学生,并且传达我们的理念,即创作不能被教出来但可以被鼓励出来。 ”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创意写作的作用问题。“创作不能被教出来但可以被鼓励出来” ,也就是说,创意写作的目的仍然是致力于开发人的天赋。
    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在多个地区的高校教授创意写作,他也认为对于写作有四个关键的要素,即天赋、智力、直觉和判断力,“创意写作项目可能无法使你的天赋、智力和直觉有显著的提高,但对于一个作家判断力,比如作品优劣的问题,是可以有帮助的” 。在托宾看来,参与创意写作是具有一定的门槛的,它只能针对部分问题给出部分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先天条件要好,然后可以得到提高,但是它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作家。
    摆脱传统僵化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在中国有一个观念:作家不是教出来的。作家都是天才,是自然生长的。
    古往今来,关于文学天才的记述不胜枚举。元代的辛文房就这样来描述李白:“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
    在西方,作家和诗人被称作“天才” ,他们也是天生的,靠的是天赋,或者至少天赋是成为作家的前提。莎士比亚是从剧院里成长起来的;巴尔扎克是学法律的,德莱塞中学都没毕业,他干脆被称作一个“除了天才一无所有的作家” 。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被艾略特称为西欧文学史上的三个世界级天才。在西方,“天才”这个词汇一直与作家们联系在一起。
    在近现代中国开始现代式的学校教育后,传统的中文系教育不是以培养作家为目标的。中文系出身的作家也是靠天赋成长起来的。而创意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激发天才们自身的天赋而已。
    那么,对于那些没有天赋成为作家的人,创意写作又能做些什么呢?
    中国中小学的传统写作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新闻写作教育。“记叙文”是要学会讲一个故事,这种故事一般有关真实发生的事件, 《记生活中的几件小事》《记某某某的一天》等等,事实上就是通讯写作;“议论文”则类似于新闻评论,如《老太太摔倒了无人扶之我见》等。高考作文基本上也是考这两种文体。即便是新闻写作教育,也被弄成了一种教条式的教学。高考指挥棒的“威力”是显而易见的,因而老师们向中小学生推荐的大都是《写作指南》 《作文秘笈》之类的书籍。这种书籍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把写作搞成了一种模式化的工作,这事实上仍然是科举时代的八股文的延续。
    著名作家陈应松跟我讲过一件事:一位中学生通过微博向他求救,说老师布置了一篇作业,要他概括一篇散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正是陈应松的作品。陈应松看后回答说:没有什么“中心思想” 。中学生不信,苦苦相求。他无奈地说:我也不知道“中心思想”是什么,你自己试试吧,也许你比我概括得更好。
    的确如此,对于所谓的“中心思想” ,中学生们也许比作家本人概括得更好。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干得最多的事,就是归纳“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以这种方式来指导学生理解一篇文章。我们几代人都是从这样的语文课上成长起来的。因而当自己写作的时候,自然也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由此可见,中国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更多的是逻辑思维教育,而缺少形象思维教育。即便是逻辑思维教育,也缺少批判性的思维,对课本上的所有作品,都只是顶礼膜拜,尽力寻找它的好处,而不是批判它的缺陷。似乎所有的课本作品都是尽善尽美的,学生只需要背诵,只需要模仿。创造性就是这样被扼杀掉的。对写作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没有什么所谓的“中心思想” 。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读者都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来完成阅读体验。作家完成创作后也只是完成了作品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由读者来完成,这就是所谓的“读者的再创作” ,故而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的魅力正在于此,所以千百年来,无数的“红学家”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 ,仍然没有得出什么“中心思想” ,他们仍在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很显然,有明确指向的创作不是真正的文学创作,只是论文、新闻或者其他实用性作品。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学生到了大学之后,仍然只会那些八股式的写作。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意写作如何帮助普通人在传统的僵化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摆脱出来,这才是一个新的课题。
    唤醒普通人沉睡的写作能力
    就创意写作教学活动而言,归纳起来,目前中国各大学有三种目标:一是培养传统的作家,尤其是严肃文学作家;二是培养市场化写作人才,这种写作包括类型文学写作、广告方案写作等商业性写作;三是培养普通人的一般性写作能力。
    以培养传统作家为己任的大学致力于内容的创意、思想的创意;以培养市场化写作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则致力于形式的创意;而对于以培养普通人的写作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而言,则显得有些尴尬,因为现在的大学生都不会写作了。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我们不得不一再降低我们的教学标准。我们不光要还中小学教育对学生们欠下的债,甚至还要花很大一部分力气先去纠偏。于是尴尬就在于:我们需要在内容与形式上同时着力,又面临着学生在这两方面基础的欠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对象有三个最突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阅读量的匮乏。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家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要的是那些“有用”的东西,学生们天天忙着拿学分、拿各种各样的证书。他们居然绝大部分连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更遑论那些林林总总的外国名著了。第二个问题是认知的偏差。这种偏差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写作是作家的事情,他们不需要学会写作;二是把写作当作应用写作,认为只需要掌握各种文体的格式就可以了。所以很多人写演讲稿时,充满全篇的就是成语、名人名言以及说教。第三个问题是不热爱写作。写作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交流,这样一个时代,交流的方式太多太便捷了。我们可以用声音、图像甚至视频来取代文字。文字似乎成了一个多余的东西,谈恋爱也不需要写情书了。
    难道写作真的只是作家们才能具备的能力吗?我们回到写作的主体——作者的身上来思考这个问题,才发现普通人并非没有这些能力,而是他们的能力都沉睡了。我们需要的,只是唤醒。
    第一,唤醒感官。写作者的第一个能力,就是感知世界的能力。事实上,人类天然具备这种能力。我们能看到各种事物,能够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味道,甚至还能感受那些五官不能及的世界。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东西都被抹杀掉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只会用眼睛和耳朵这两个感官,其他的感官被忽略被忘记了。当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写下“我听见花儿在唱歌” ,却被老师批评的时候,他们的其他感官就在逐渐被封闭。而当我们在课堂上,重新唤起他们的这些感官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的面前顿时豁然开朗。
    第二,唤醒经验。经常有“70后”的作家对我说,我非常羡慕你,有那么丰富的人生经历,吃过那么多的苦头。我会这样回应他们:你以为我愿意啊。事实上,对于文学来说,没有哪种经历更有厚度或更有价值,关键是你从那些经历中得到了什么。所以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家们职业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却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文学殿堂中的重要一员。普通的写作者常常不知道怎样来处理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的经验都在沉睡。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有的创作都最终来自经验,虚构、想象也不例外。
    第三,唤醒内心。创意写作的关键是陌生性。对于陌生性而言,没有什么比人类更有优势了。自从有人类以来,在这个星球上生活过的人多得无法统计,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哲学家莱布尼茨看来,“每一个生命体都是一个单子,每一个单子都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生命” 。从这种意义上说,陌生性就在创作的主体身上。我们除了面对这个纷繁芜杂的外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无比深邃无比独特的内心世界。因而,唤醒内心是普通写作者需要面对的另一样工作。
    当然,关于普通人的创意写作,可说的还很多,在此不一一论述了。
    近些年来,中国的大学越来越关注创意写作,开始引入创意写作的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人的目光都盯在那些有天赋、有可能成为作家的人身上。事实上,大众的创意写作,才是创意写作的基础。在美国,创意写作已经进入中小学。对于大众而言,创意写作的真正目标,是要消灭“创意”两个字。因为“创意” ,本来就是写作的应有之意。让“创意”成为写作的一种习惯,这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结果。
    相关链接
    全国创意写作大会关注文学教育新话题
    9月24日,全国创意写作大会在京召开,来自高校的专家与活跃在创作一线的作家汇聚一堂,探讨“创意写作”的现状与未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写作中心”“创意写作专业”以及“驻校作家”等文学教育新体系,带来高校文学教育从“文学史认知”“文学理论教授”到“创作实践”“服务社会”的渐变。从2009年国内第一家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在上海大学成立到现在,短短的几年内,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安徽、陕西、四川、重庆、黑龙江、吉林、广西、湖北等地逾百所高校均已开设创意写作课程。随着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稳步发展,“中文系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培养作家”“作家能不能教”等最初饱受争议的话题已经不是问题,如何打通创意写作上下游的联系从而使创意写作服务于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如何建设有中国气派的创意写作体系,如何进行创意成果的转化,如何与国际创意写作文化接轨等实践性问题成为当前热点。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文艺报社、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共同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何建明出席大会并讲话, 《文艺报》总编梁鸿鹰主持会议。大会期间,中国创意写作领军人物、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执行主任葛红兵和50多位高校教师、评论家、青年作家一起,围绕“传统写作与创意写作的融合”“影像时代的中国创意写作”“创意写作与中国文学国际影响力”等议题展开研讨,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和学术研究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