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打造艺术精品 营造艺术春天广东文艺家们备受鼓舞,各抒胸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南方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大型原创舞剧《沙湾往事》获得第十五届“文华大奖”。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编者按
    上月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与会的代表们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开幕式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之后,深受激励和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工作导向,从“文化自信”“服务人民”“坚守理想”和“勇于创新”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为我国文艺工作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点燃了艺术的激情。代表们铆足了劲,决心在各自的领域里开拓创新,精心打造艺术精品,让艺术的春天长驻广东。南方日报约请了广东戏剧家协会、广东民间艺术家协会、广东摄影家协会等几位协会的“领头人”谈谈他们的心得和感想,请读者关注。
    把握时代特色,为广东戏剧注入新能量
    □丁凡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的要求。简单十数字,道出了我们文艺发展的方向和责任,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的重视和期望。
    广东作为传统戏剧大省,拥有粤剧、潮剧、汉剧、雷剧等十三种地方传统戏剧,这些剧种艺术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不少剧种还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独有的艺术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剧种也面临着极大考验。如何让这些剧种能够健康发展,是我们剧协要思考的问题。
    一是改革创新。时代在变,人的审美眼光、审美需求也在变。以粤剧为例,传承与创新始终贯穿着粤剧的发展,同一个故事,今人的演绎肯定与古人不一样。同一段唱段,不同的唱腔就会有不一样的韵味。如红线女老师创造出“红腔”,那是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融入京剧、昆腔演出艺术和西洋美声技巧而成的。如果一味固步自封就会不进则退。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更要用宽容的眼光去面对这些创新。我省的剧种,有的改革步伐迈得大些,有的不大敢迈出那一步,始终追求“原汁原味”,哪种发展得比较好,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
    但是“创新”不等同否定,戏剧的创新需要把握好“尺度”,抛开剧种本质的创新,无疑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现有的剧种,在多年的发展中,都有着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正是由于拥有这些特色,我们的剧种才丰富多彩,百花齐放。因此,我们要树立起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由于不断地吸收时代特色,在继承中发展,我们的戏曲艺术才有着延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因此,戏曲要改革创新,要敢于迈开步子,辩证地研究剧种本身的优缺点,把精髓部分挖掘继承好,发扬下去。同时也要对一些不适合今天审美眼光的元素进行改革。
    二是提高文艺创作质量。现在广东的戏剧作品,数量是有的,质量还有待提高。要重视精品创作。真正的精品艺术是要能够超越时空、广为流传、为群众所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因此,精品创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创作团队、好的演员,创排出来的才可能是一部优秀剧目。但这只是精品的基础,然后就是不断打磨,在演出的过程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修改提高。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而且这些精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的演绎,都会增加时代的需求。戏剧是表演艺术,它的传播主要是现场表演,高艺术水平的演出,对观众是审美享受,反之则是让观众对该剧种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抓好艺术质量关,不仅关乎一个剧团的生存,还会对整个戏剧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
    站在时代前沿 勇于创新创造
    □李丽娜
    作为全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我有幸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的讲话,激动振奋,备受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以宏伟、睿智的视野,全面阐述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文艺工作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清晰阐释了做好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通篇贯穿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哲理和审美追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要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时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民间文艺活动本身就是人民的生活,是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样式,民间文艺具有浓厚的民间属性,田野永远是民间文艺生成、传承的土壤,且日新月异。民间文艺正是在不断变化中,积淀创新,形成为各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站在时代前沿,把握民间文艺发展的脉搏,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是每一位民间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未来五年,广东省民协将继续致力于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包括寻找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持续展开古村落认定、保护与跟踪工作,继续举办岭南民俗文化节、“广东省民间歌会”、“广东省麒麟舞大赛”、“广东省花灯文化节”、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等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积淀的品牌文化活动。在省文联和省民协的积极争取下,经中国民协批准同意,将在珠三角地区创建全国第一家以民间工艺产品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中国民间工艺博览园。
    博览园将打造中国民间工艺“体验、孵化、交易”一体化、一站式实验示范基地,“手工制造”“文化内涵”“资本力量”“商业运营”,为的是让我省民间工艺“活起来”,出人才、出精品。项目建成后,将运用“互联网+”的模式,整合工艺美术产业链,使民间工艺生产获得重要平台和实验基地,真正实现文艺+旅游、文艺+商业、文艺+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民间工艺向文化创意的转型,以及文化产业、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博览园项目,将是我省在民间工艺“互联网+”道路上的一次开创新尝试。
    今后五年,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结合、应用的探索,深入、拓宽跨界交流,打造“中国(广东)民艺+创意创业双年展”,筹备成立广东传统艺术与心理学应用学会等。
    三年前,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和历史学家陈春声教授的推动下,省民协就与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开发了“基于大数据框架的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这是我国首创的跨界合作保护古村落的模式,运用科技手段对古村落信息进行有效的保护,是科技与文艺相结合的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实践活动,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我们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古村落数据化保护模式拓展到民间文艺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作者系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民协主席)
    文脉同人民相连 创新同艺术相牵
    □李洁军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两周年之际,在中共十九大召开前夕,这次中国文学艺术界盛会的召开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次思想的风暴和精神的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两年以来,我们文艺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我积极参加广东省文联组织开展的“到人民中去”和“百家千场艺术讲座下基层”活动,足迹遍布省内中山、江门、云浮、揭阳、东莞、五华、阳东、顺德等地,所到之处,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纷纷盛赞文艺志愿者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是一项好举措。志愿服务的摄影家们伏下身段下基层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广大影友,让基层协会也真正感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务实精神,努力体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在。
    通过11场的基层惠民讲座,我感觉到广大摄影人创作方向更加鲜明、文艺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广大摄影家很好地解决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文艺导向问题。我通过“纪实摄影拍什么”的讲座,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摄影作品为主线,结合全国第24届和第25届国展纪实摄影获奖作品,为广大影友讲述了纪实摄影的趋势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硬道理,纪实摄影是记录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反映中国精神,记录“中国梦”最好的摄影表达方式。同时提出纪实摄影立足本土化创作的优势和关注社会的人情,温情与情怀的“三情”表达方式,每次讲座之后,省内很多影友和基层协会工作人员纷纷对我的观点表示极大的赞同和共鸣。
    我认为,好的摄影专题首先具备四个价值,即人文价值、社会价值、文献价值和商业价值;好的摄影专题同时具备时空的转换与岁月的承载,而纪实摄影最大的社会公用性就是要用镜头去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百姓的心声;关注中国梦。摄影工作者要做我们这个时代航船上的瞭望者,我们摄影人真正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年关注一个人、一个村、一个群体,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走到社会生活深处的乐趣,才能深刻体会到艺术要热爱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勇于创新,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古人云,和而不同,同则不济,艺术创作唯有创新才能显示其生命力。当今中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正在影响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文化自信,加强文艺创作创新工作是摆在文联协会工作的一道新命题。未来摄协工作要以“融合、跨界、创新”三位一体开展,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摄影与科技的融合、摄影与金融的融合,推动摄影创作生产的跨界合作,创新摄影艺术创作手法等。
    (作者系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新快报副总编辑)
    舞出南粤气派 挥写时代华章
    □李永祥
    多日以来,我非常激动。11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开幕式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工作导向,从“文化自信”“服务人民”“坚守理想”和“勇于创新”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为我国文艺工作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点亮了前进的道路、点燃了艺术的激情。
    舞蹈工作者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省舞蹈家协会是党领导下、由全省舞蹈工作者组成的专业性、学术性人民团体,其主要任务是繁荣发展我省舞蹈艺术事业,目前汇聚了全省各地共1250名舞蹈工作者。我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敢为天下先”是广东精神的写照。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在经济领域走在全国的前头,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与此同时,我省的舞蹈创作和全国的文艺创作一样,迎来了新的春天,舞蹈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舞蹈作品层出不穷。但不可否认,我省的舞蹈创作成就与我省的经济发展地位相比,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新时期,我省广大舞蹈工作者要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广东精神,把创新创造贯穿舞蹈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跳出精彩的南粤气派、岭南风格、时代华章。
    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省舞蹈家协会将以做好“人”这篇大文章为统领,将我省舞蹈创作等舞蹈艺术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一是传扬典范,挖掘我省成就斐然的舞蹈艺术家如戴爱莲、梁伦、陈翘等人物的艺术人生和经典作品,发挥老艺术家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将老艺术家们德艺双馨的艺术基因代代相传;二是力推中坚,集中精力打造推介、成就舞蹈人才的平台高地,通过举办不同层面的舞蹈比赛、舞蹈展演等为舞蹈创作人才提供施展艺术抱负的平台;三是孵化青年,举办青年舞蹈创作人才培训,为有舞蹈创作潜质的青年人打造创作生产的孵化器,使省舞协成为扶持新人新作的“摇篮”;四是培养少儿,少年儿童是事业的未来与希望,我省少儿舞蹈群众文艺创作水平在全国处领先地位,欣喜的同时更要有不进则退的紧迫意识,进一步做好少儿舞蹈人才的培养工作。
    我非常赞同我省老一辈舞蹈艺术家陈翘先生在广东宣传文化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所谈到的观点:艺术创新就是要做“人无我有”的东西,就是要发扬广东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如果我省文艺工作者勇于创新创造,能创作出一批“人无我有”的作品,广东肯定能成为全国文艺创作的“排头兵”。 (作者系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院长)
    反映时代风貌、弘扬中国精神
    □曹建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这要求广大的杂技工作者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推进我省杂技事业的创新和提高杂技创作的质量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心组织主题文艺创作实践,多出高质量的优秀作品和创新作品。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推动创作优秀的杂技艺术作品作为协会工作的中心任务。要遵循杂技艺术创作规律,积极引导杂技工作者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以艺术形式再现中国人民追梦铸梦的生动实践和奋进历程,推出一批表现人民大众、反映时代风貌、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杂技作品。
    进一步打造国际马戏节、粤港澳台魔术交流展演、全国大学生魔术邀请交流等活动品牌,凸显其导向及引领功能,进一步扩大社会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文艺交流活动是推动优秀作品创作的重要杠杆,也是省杂协引导创作、推出新人的重要抓手。在珠海长隆举办的中国国际马戏节从今年起改为一年一次,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和地方政府的品牌;今后五年,广东杂协将承办第四、五届粤港澳台魔术交流展演活动,在大学生魔术交流展演活动的基础上筹备开展全国大学生魔术交流活动,落实“东方魔术小镇”建设。我们也要注重展演、评介、推出新人新作相结合,加大对优秀作品和人才的推介报道力度,更好地发挥公益活动的导向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不断提升广东杂技的社会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 (作者系广东省杂技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