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王关义:转型升级是中国迈向世界出版强国的必由之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王关义:转型升级
    是中国迈向世界出版强国的必由之路
    
    编者按: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而体制机制改革是牵引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火车头”。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改革和转型,中国出版业逐步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模式,无论是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 制还是出版事业单位内部的机制改革,正在经历由成长期向成熟期的转型跨越。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王关义教授在《中国出版业素质升级研究报告》一书中,通过论述中国出版的转型升级,阐释了转型升级对于中国迈向出版强国的重大意义。特此摘录,以飨读者。
    
    



    自1978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出版企业的内、外部生存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版单位在走向市场化的进程中,既获得了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新兴媒体对图书市场的冲击。目前,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新闻出版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在改造提升传统新闻出版业的同时,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媒介形态和媒介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随着图书品种的增多,读者在市场上有更多的选择,出版社之间对市场的争夺加剧。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三年时间支持一批新闻出版企业、实施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带动和加快新闻出版业整体转型升级步伐。伴随着数字技术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中国新闻出版业的转型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出版业也不例外,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更是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政治属性,忽视其经济和产业属性,出版单位的设立、资金的来源、人员的招聘、书号、刊号、出版物的发行等完全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和计划办事,出版单位没有任何自主权。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版业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型。体制改革使坐吃“皇粮”的出版单位转变成面向市场的企业,事业人变成了企业人,从此走向一条全新的经营道路,出版业逐渐突破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出版市场主体,健全出版市场体系,完善出版产业政策,使整个出版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二)传统的出版事业逐步转向出版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单位大都采取事业体制,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国家对出版业实行事业单位管理或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逐步改变了原来国有事业单位的体制格局,开始了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的进程。自2003年起,出版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一手抓公益性出版事业、一手抓经营性出版产业,把出版单位区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类型,推动经营性出版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真正的出版市场竞争主体。一批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成为出版物市场主体,变成了谋求利润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企业。通过改革,市场竞争环境、投融资环境、财政税收环境、国际合作环境极大改善。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29万多个,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6900多家。全国承担改革任务的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华书店、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已经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全国2103家承担改革任务的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不含保留事业体制院团),已有2100家完成和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撤销或划转任务,占总数的99.86%;地方1177家首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中,1147家已完成和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占总数的97.5%;中央和地方的应转企改制的重点新闻网站已于2012年年底完成全部改革任务。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和探索,在出版发行、文艺表演以及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等重点领域,除个别单位继续保留事业体制外,绝大多数都已作为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中国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出版业态更加多元化发展,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出版转型
    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闻出版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出版业,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编辑方面有计算机选题管理和发稿系统,校对方面有专门的校对软件,发行方面有数据库交换技术,成本核算有ERP系统,日常管理有OA系统。另外,出版单位也正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着信息查询、网上图书销售等作用。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等要求。出版业发展呈现如下新特点:
    1.传统出版增长趋于缓慢
    据统计,2012年全国传统出版物的发展情况是:图书出版41.4万种,较2011年增长12.53%,图书总印数79.3亿册,增长2.9%;期刊总印数33.5亿册,较2011年减少1.9%;报纸总印数482.3亿份,较2011年增长3.2%;2013年全国传统出版物的情况是:图书出版44.44万种,较2012年增长7.35%,图书总印数83.10亿册,增长4.87%,总印张增长6.83%,定价总金额增长8.95%;期刊总印数32.7亿册,较2012年减少2.3%;报纸总印数482.4亿份,较2012年增长0.03%;2014年全国传统出版物的情况是:图书出版44.84万种,较2013年增长0.9%,图书总印数81.85亿册,减少1.5%;期刊总印数31.0亿册,较2013年减少5.4%;报纸总印数463.9亿份,较2013年减少3.8%。如上数据表明,近年来,传统出版增速呈现出逐渐下降的态势,传统出版业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2.实体书店生存愈益困难,网络书店发展迅猛
    近年来,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网上阅读和网上书店发展迅速,实体书店受到巨大的挤压,一批实体书店纷纷倒闭,与此相反,网络书店却异军突起,发展迅猛。从长远发展趋势研判,随着国内受教育人群的增长和民众对于文化知识消费需求的提高,传统图书市场仍然会有持续增长的空间;另外,在图书零售市场上,图书购买需求也依靠内容供给拉动,一些热点话题带动的超级畅销书会极大刺激图书消费量的扩容。
    3.数字出版发展成为新的出版业态且增长势头迅猛
    从出版业漫长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到,技术往往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数字内容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数字出版作为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继书报刊、发行、印刷复制和音像电子出版之后的又一新闻出版主体产业。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数字出版逐渐形成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音乐、原创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数据库、手机出版等众多产品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数字出版产品体系。面对数字化、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国民的消费理念、消费意愿、消费习惯、消费渠道日益多样化,为数字出版的内容生产、技术应用、产品开发、运营模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已成为驱动出版产业持续变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表现为:一方面传统出版增长缓慢,传统的出版在降速,尽管还存在持续增长的巨大空间,但竞争和洗牌会趋向剧烈。而另一方面,适应技术进步和变革的加快,数字出版异军突起,发展迅猛。近年来,西方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出版比重不断提升,在国内,2010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数字终端技术发展取得突破,出版业数字化掀起了新一轮高潮。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2014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从发展动态来看,200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为213亿元,2014年增长到3387亿元,比2013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3.36%,在新闻出版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8.5%增加到2014年的17%,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所有门类中增速最快的领域,数字出版8年间增加15倍。从产值来看,我国数字出版产值从2011年的137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400亿元,占新闻出版产业总收入的20.5%,年均增长34%,居行业第二。从产品来看,电子书产品从2011年的90万种增长到2014年的160万种,互联网原创增加至201万种。从趋势来看,数字阅读已经被大众所接受,2014年数字阅读率达到58.1%,首次超过纸质阅读。互联网期刊收入从2006年的5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4.3亿元,8年增加近2倍;电子图书(e-book)收入,2006年为1.5亿元,2013年31亿元,2014年为45亿元,8年间增加了29倍;数字报纸收入,2012年15.9亿元,2013年11.6亿元,2014年10.5亿元;手机(移动)出版收入,2012年472.21亿元,2013年579.6亿元,2014年784.9亿元。在互联网思维的深刻影响下,全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依然迅猛,传统出版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互联网企业则持续全产业链布局,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成为数字出版主阵地,数字出版总产值超过纸质出版产值,2013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2540.35亿元,比2012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25%。其中,分项收入金额为:互联网期刊12.15亿元,电子书(含网络原创出版物)38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11.6亿元,博客15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铃音、手机游戏等)579.6亿元,网络游戏718.4亿元,互联网广告1100亿元。在最新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数字阅读率增长至58.1%,而纸质阅读率是58.0%,即数字阅读超过了纸质阅读0.1%。虽然只超过0.1%,但它代表了数字技术对两千多年形成的纸质阅读习惯的改变。另有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工信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我国的移动用户规模已接近13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已突破9亿,用手机看书、看报、看视频已成为人们进行内容消费的习惯。不可否认,数字出版作为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重点和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见图3-1至图3-5 )。
    


    
    
    
    
    “十二五”期间,总局和财政部先后印发《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项目列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总局先后推出《关于加强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行业政策文件,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据统计资料,全国现有的14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中,有11家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挂牌。其中,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扬州园区目前电子纸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90%以上。2013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首批全国70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2015年2月,30家中央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公布。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的全面启动,带动了全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与“十一五”传统出版单位对于数字出版的观望、纠结态度不同,“十二五”期间,传统出版单位在走数字化转型升级道路上已经取得高度共识,在资本市场上,数字出版成为被追捧的对象。2015年1月,中文在线登陆A股市场,成为国内“数字出版第一股”。这不仅是中文在线发展历程中的一大步,也是中国数字出版行业跨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小步,上市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数字出版行业的认可。
    推荐阅读
    
    

《中国出版业素质升级研究报告》
    王关义 等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6年10月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