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巴赫曼的作品中,“引用”这一修辞手法已远远超越了其语文学的含义和范畴,她对其同时代诗人保罗·策兰的大量引用,已成为战后德语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本文试...
摘要:伊瑟尔的效应美学研究文学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对读者产生的审美效应,他认为文学文本包含许多空白和对传统规范的部分否定,空白和否定形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它们分别激发...
[摘要] 荷尔德林是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期的德国诗人和思想家, 生前几默默无闻,不为人所重,至 19 世纪末,他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品, 流传于世。20 世纪初, 狄尔泰慧眼识珠,重...
佟芭·安德里娅 巴尔提斯·阿提拉 费尔贝尔·卡塔琳德拉古曼·久尔吉 塞琪·诺艾米 谢恩·高博尔 基什·诺艾米丹尼·佐尔丹 《瘦弱的天使》 《瑞典》 《清道夫》 2015年夏天,作为从亚...
内容提要 现代性体验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城市生活体验的凝聚。巴赫曼在《意外之地》中以冷战时期分裂的柏林为对象,用夸张、荒诞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呈现出一幅扭曲变形的城市图景...
赫尔曼·布洛赫 《未知量》并不是一本很容易读得下去的作品,这或许可以反过来印证,半个多世纪以来,布洛赫的小说缘何一直不见中文译本,即便他在欧洲文学界早已声名鹊起,并...
摘要:易卜生创作的第一部戏剧《凯蒂琳》讲述了古罗马贵族政治家凯蒂琳的反叛及灶神庙女尼弗瑞亚对他复仇的故事。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理解这部作品及其主角凯蒂琳的形象提供...
摘要:在赫塔·米勒的作品中,有三部集中探讨诗学问题的文集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其文学作品至关重要。本文以赫塔·米勒这三部文集为基础,以她的两个诗学核心理念"虚构感知"与"镜中...
摘要:史诗《伊利亚特》开篇冠有一段开宗明义的序诗(卷1.1-7),其核心主题"忿怒"、"苦痛"、"分离"、"宙斯的意愿"等其他相关主题共同构建了史诗的内在结构与精神意蕴,对理解整部《伊...
扬·瓦格纳 弗兰克·威策尔 燕妮·埃彭贝克 拉尔夫·洛特曼 雷纳德·葛茨 左:《1969夏天一个患有躁郁症的少年创立了红军旅》右:《去,曾去,去了》 《集雨桶变奏曲》《死于春天》...
摘要: 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劳作与时日》讲了一则鹞子与莺的故事,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西方寓言文本。这则寓言由十行诗组成,篇幅虽短,却在遣词用字上深思熟虑,在叙述结构上严...
在德意志文化中,音乐、哲学和诗歌三个领域不仅各自都取得极高成就,而且三个领域之间还形成极为深刻的内在关联———至少从音乐方面看,“诗哲性”可被看作是德奥音乐一个鲜...
《一个市民的独白》开篇介绍的考绍市容 马洛伊·山多尔 同波兰的米沃什、捷克的昆德拉等中欧作家一样,生于1900年的马洛伊·山多尔同样也拥有着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中欧作家...
“体会到看见的对象的情绪,它们才真为我所见,也才有了被看见的意义。不被了解和懂得的人是可怜的,不被了解和懂得的物是被无视和否定的生命。为索德格朗所见,是多么幸运。...
那是1894年,14岁的罗伯特·穆齐尔来到位于今天捷克境内的麦里施-魏斯基尔岑军事中级实科中学,开始了为期3年的寄宿学习生活。之前几年,另一位奥地利作家莱纳·玛利亚·里尔克也...
摘要:从创作背景看,只有将卡夫卡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独特的思维方式、法律经历和具体的促动事件整合一体,将宏观解释和微观分析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看透《审判》背后的审判,以及...
摘要:1870年前后生人一代的原生代知识精英中的代表人物的共通之处,是留日的王国维与留欧的蔡元培对作为瑞士文化代表的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的接受。他们对康德、包尔生的共同关...
摘要:本文以歌德及其《浮士德》、席勒及其《退尔》、尼采及其《苏鲁支语录》的现代中国接受史作为研究基础,讨论“诗人巨像”与“文学镜像”的二元互补关系,既强调接受维度...
摘要:本文从生命政治角度揭示《变形记》的核心问题。格里高尔的失败在于错误理解了"法"的本质,他在"抽象的法"的诱惑下,试图逃离社会和家庭责任。而卡夫卡的"法"实际上和生活/生...
摘 要: 《颂歌》是德国诗人斯特凡#·格奥尔格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诗集, 《学步》收集了诗人此前的作品。从《学步》到《颂歌》,被研究者称为诗人格奥尔格创作道路上的一次“关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