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句子的理解与产出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既包括句法加工,也包括语义加工。句法-语义启动现象的研究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内在加工机制和句法与语义表征的特点。程序启动模型...
【摘要】郭沫若《女神》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极大地促进了新诗审美效应的现代性变革。这种变革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改变了古诗的情感表达与思维方式,形成了科学主义...
【摘要】先秦部分文体是口头叙事的产物。语体与瞽史讲诵有密切关系,以道德教化为目的,通过对前代先王历史的追述,传承治国思想。记事性的语体,言事结合,不仅记录人物间的言论对...
【摘要】中动类"NP(非施事)+VP+起来+AP"构式不接受被动标记且在句法层面排斥施事。NP作为被动参与虚拟事件"V+NP"的论元,占据了施事的常规句法位置,其对"VP+NP"事件结...
【摘要】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论语》中的概念隐喻现象进行解析。通过具体语料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
【摘要】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言说动词“说”的8个义项分属言说行为、言说成果和言说标记三个不同领域,具备多种语用功能。对比方言及其他语言可知,“说”的语法化方向和结果并非孤...
【摘要】本文从语言学研究角度出发,对现代汉语评价话语的研究情况予以了梳理。在定义何谓“评价话语”的基础之上,文章指明了现代汉语评价话语研究的三个理论视阈,即评价理论视...
【摘要】广泛的跨语言对比表明:生命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动态的概念范畴;不同语言在名词生命度的具体呈现方式上具有程度不同的个性;名词生命度的呈现方式大体分为词法呈现和句...
【摘要】汉语词典既收词也收语,这既是传统,也是我们编纂汉语词典应遵循的通例。人们交际既可以用词也可以用习语俗谚等固定短语来表达同一概念的意义,反映了由言语意义到语言意...
【摘要】词族研究表明,新词语族群化衍生已成为当代汉语词汇的一个显著特征,也彰显出词汇构成的系统性和理据性。词语关联成族为改进词汇教学模式提供了新依据,而成功的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试从语言资源保护的视角探析中世纪蒙古语发展演变形成的保安语及蒙古语同源词,对其来源、类型、差别及变异进行分析的同时,对语言资源的整合进行了初步思考。 【作...
【摘要】构式压制是调节语义冲突和类型错配的机制,有时也会引起构式中某个成分的意义变化。当代汉语中,"粉"由无意义的译音音节演变为名词性词素,再转化为表事件的动词,形成了...
【摘要】语言显性复杂性与隐性复杂性的深层关系,有待结合汉语事实继续探讨。如在古汉语中,"背景事件+时候"概念先以"主谓"和"主之谓"形式出现,二者存在隐性复杂性。形式...
麦 1 mài/名/①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籽实用来磨面粉,也可以用来制糖或酿酒,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多种。②专指小麦。‖通称麦子。③(...
【摘要】表一般的"肚空乏食"义的词属于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普通话说"饿",方言中有"饿""饥""枵""月曹""困"等说法。汉语史上的主要用词是"饥"和"饿",二者之间存...
俗话说“秀才识字读半边”。这句话虽然有戏谑的成分,却也说明汉字读音与声旁之间的紧密关系。声旁反映了汉字的语音基因,而汉字的语音基因则携带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
【摘要】“差点没VP”句式存在肯定否定共存现象,按语音和停顿不同,可分化为“差点没+VP”和“差点+没VP”两种句式,前者表示否定,后者表示肯定。这主要是由“没”的不同引起的,前一...
近年来,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出现了乱解汉字现象。一些人热衷于从汉字字形中寻找“微言大义”,把某些道理或看法附会到现代字形中,对一些汉字的乱解误读在网络上大量传播。对...
【摘要】汉语中存在一批单双音节对应连词,它们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文章从现代汉语中选取两组单双音节对应连词“以—以便”“并/且—并且”作为考察对象,比较它们在句法、搭配...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的文字系统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使用至今,如果从西汉人破解西周青铜铭文算起,从事古文字研究者前赴后继,这门研究也从“冷门”逐渐成为“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