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类”和“区别”是汉语限制性关系从句的两种功能类型,分别对应于类指从句和定指从句。定指从句谓语是阶段性的,其中心语的所指通过认知参照或高显著性来识别。定指从句...
摘要: 类型学中常用语义地图来分析和展示跨语言的差异。但是如何在已知数据的基础上构建语义地图?传统的方法未考虑到出现频率,而且往往有多个地图的可能,给我们的地图仅仅是跨...
摘要: 对完备性的追求是任何一种数学计算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本文证明了五个“完备性公式”,说明任何两个命题间的单向蕴涵关系P—Q,必须完备操作为Q是P的预设;而双向蕴涵关系...
摘要: 本文考察了副词“就、才”和句末“了、的”的共现情形。表面上看,句末用“了”还是“的”是由副词决定的,实际上,句末助词的选择由整个句子是叙述句还是肯定句决定的,叙述...
摘要: 从性质与类别、载体与层面、方式与功用、作用与效果四个角度观察,汉语的否定现象存在多种不同的样式与单位、特征与效用。其中的委婉降格否定可以分为黏着式与自由式两种...
三 这类典型词产生的原因探析 前文我们还有一些有关这类词的共性特点没有提到,就是构成这些词的语素不但互为反义关系,而且多是表达时空义的形容词和名词。其中,“迟早”、...
摘要: 本文提出情绪的多模态转—隐喻表征连续体模型和图文多模态表征系统,以几米的十部叙事绘本为语料,系统考察"愤怒"的图像表征手段,总结"愤怒"转—隐喻多模态协同构建的规律...
摘要: 本文以典型的由反义双音并列语素构成的副词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和考察,总结出这一类特殊副词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及其形成的认知动因,证明它们是...
摘要: 既有研究认为现代汉语名词性并列结构省略型的急速增长和完整型、多并列符混合式的消失都是“欧化”的结果。此看法预设了两个前提:1)印欧语,特别是和汉语接触密切的西欧语...
摘要: 在生成语法框架内,“V得”句,如“他气得我不想写信了”,一直被分析为控制结构。事实证明,许多“V得”句不是控制结构,控制分析也让动词的定性陷入了困境。“V得”句本质上是...
摘要: “对话构式”亦已成为当今认知语言学最前沿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心理学中的记忆原理和认知构式语法中的传承观建构了“语义共振(Semantic Resonance)”分析方法,以揭示“英语...
摘要: “固然”主要分布于主语后。尽管其经常用于转折关系复句,但也有用于其他关系复句或单句的情况,是否引起转折是由语境决定的,其固有的“确认事实”的评注性功能始终未变。...
摘要: 话语停顿前的“X 的那种”已经习语化了,来自“X 的那种 NP”中 NP的前置导致本非直接成分的词串重新分析为定中结构。这个构式常用于指称,凸显一个具有 X 特征的下位范畴,多充...
摘要: 本文首先从共时平面着手,指出"才好"在充当句尾成分时具有两种语法功能;其次,结合"才好"在历时文献资料中的用法,重新分析了组合结构"才好1"逐步虚化成话语标记"才好2"的演化...
摘要: "什么+X"是一个口语色彩很浓的否定构式,在语用中由否定义衍生出拒绝义。该构式在语用中对会话原则有循有破,表达出多种情感色彩,也传达了反预期信息。"什么+X"具有很强的主...
摘要: 名词和动词是语言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两个范畴,名词动用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从运用语法转喻理论,分析名词动用转换的认知过程,从词类范畴的类转移、事物动作的概...
摘要: 一些存在句动后出现前面已提及过的旧实体,其原因就在于因视点变化,把这些旧实体处理成了新实体、新信息。视点因素也可能导致把新实体处理得像旧实体,并使相应存在句在使...
摘要: 前人对网络缩略语的研究多采取描写性方法,就语言本体进行研究,割裂了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本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相关理论,对汉语网络四字格缩略语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汉语...
摘要: 关注句法-语义接口的题元理论在生成语法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该理论在题元角色的定义及指派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已有研究要么彻底摒弃题元理论,要么视题元角色为动...
摘要: 现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有两种:(一)内部参照:以句中的后续动作发生的时间为参照。(二)外部参照:以外部世界的自然时间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为参照。外部参照使句子表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