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才华卓著,却屡遭误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被指缺乏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其首创的“推理小说”也仅仅被认为是坡用以娱乐大众的一种谋生手...
摘要: 盎格鲁-撒克逊英雄史诗的行间音顿在原文字手稿中并不存在。作为一种诗歌音韵修辞,它在现代文学出版物中被挖掘体现出来,但又从现代英语翻译中消失。除了诗歌韵律学上...
凭借《伊库斯》《上帝的宠儿》等作品而饮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剧作家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爵士于2016年6月6日病逝在爱尔兰考克郡,享年90岁。作为二战之后涌现的第一代剧作家,彼得...
摘要: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改写文学有着悠远的传统。但战后西方出现的莎剧改写盛事却不同于此前的改写实践:在"后"文化生态作用之下,当代改写成为了一种后现代意义上的再写...
摘要: 从文学伦理学的视野重新解读文学名著,不仅有利于全面认识文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而且为深入阐释作品的主题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视角,以“为父...
摘要: 《爱的进程》是艾丽丝·门罗1986年发表的同名小说集的开篇之作.作品中,门罗将坚定的现实主义与对爱情的各种假设结合到一起.小说不展开情节,也不塑造人物,破坏了传统小说的...
摘要: 赖特俳句中对意象的营造、抒情主体性的独特显现以及读者互动参与式的阅读所带来的不同凡响的阅读效果,这些都使他的诗歌创作打上了很深的现代主义烙印。在全球化背景、...
摘要: 自从20世纪初现代主义诗歌登上英美诗坛以来,诗界便一直存在着自由诗与格律诗之争。这并不是单纯的审美趣味之争,在形式之争的表面下是不同意识形态和伦理价值之间的对峙...
内容提要: 短篇小说集《逃离》出版于2004年,那年门罗七十三岁,死亡渐渐成为她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这些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逃离》中俯拾皆是...
摘要: 文学批评探究文本深层的意义,与情报分析在理论、内容和方法上有所重合。外国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所在国人文意义,揭示外国文化本质和人的行为模式细腻、具象、生动、富于...
摘要: 作为美国研究的第一个重要学派,神话与象征研究努力从美国文学作品中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神话和象征,认为其体现了美国独特的民族精神。20世纪五六十年代,神话与象征研究达...
摘要: 澳大利亚后现代小说是在欧美后现代文学影响之下出现的,历经20世纪70年代的"新写作"、80年代的"新小说"和90年代的"后现代文学小说"等三个阶段,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一、不以...
摘要: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叶芝叙事诗的研究一直被忽略,甚至有学者认为像《乌辛漫游记》这样早期的诗作更是无足轻重。其实不然,叶芝在《乌辛漫游记》中就已经有意识地探讨诗...
摘要: 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在新世纪进入深化阶段后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集中型趋向,一是运用多元文化理论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尤其是对小说文本进行主题意义...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大量阅读和评论英国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为英国文学疆界作出了有机建构,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在总体形态上,构建以"愉悦"为核心的编年史结构,将文学的超...
摘要: 品特戏剧中的沉默是品特式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它们起到了空白或是不确定性的作用,形成了召唤结构,在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同时,有助于荒诞性...
摘要: 本论文评述了我国莱辛小说研究30年来的发展,自1981年孙宗白发表国内第一篇专门评介莱辛的文章至2010年,可分为1992年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介绍性、总论性文章为主,后期论...
分页标题 分页标题...
摘要: 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大破"之后远未大立。尽管它们正在或已然"转向",但这种"转向"所导致的依然是发散性的多元。于是,"甲方唱罢乙登场"变成了共时性狂欢。这不仅在当下,而且...
摘要: 新西兰毛利人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口头文学传统,而且近几十年来在书面文学创作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理应受到学界认真的探讨。我国的毛利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