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禅宗语录中“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析论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16 未知 卢烈红 参加讨论
摘 要:唐宋禅宗语录中较多地使用“只这(个)是”类判断句,这是一种具有强调作用的特殊判断句式。禅宗语录中这种判断句晚唐五代使用最多,进入宋代其使用频率逐步下降,而从晚唐五代到南宋,其强调的力度不断增强。这种判断句是唐以前汉译佛经中同类句式的继承与发展;唐宋时期,它的使用不局限于禅宗语录,世俗文献也使用不少;明清时期,这种判断句逐渐衰落,到现代汉语通语中就彻底消失了。 关键词:唐宋禅宗语录;判断句;共时分布;汉语通语;近代汉语 作者简介:卢烈红,男,湖北黄梅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禅宗语录句法史”(09YJA740087)。 一、 引 言 禅宗语录中有一种表示强调的判断句,例如: (1) 师行脚时,到大安和尚处,便问:“夫法身者,理绝玄微,不堕是非之境,此是法身极则。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安云:“只这个是。”(《祖堂集》卷8第233页,疏山和尚)1 (2) 问:“众星攒月时如何?”师曰:“唤什么作月?”曰:“莫即这个便是也无?”师曰:“这个是什么?”(《景德传灯录》卷25第514页,良匡禅师)2 (3) 问:“如何是承天家风?”师云:“胡饼日日新鲜,佛法年年依旧。”云:“只这便是,为别更有?”师云:“更有则错。”(《古尊宿语要》第97页,承天和尚)3 (4) 问:“如何是佛?”师曰:“赞叹不及。”曰:“莫只这便是否?”师曰:“不劳赞叹。”(《五灯会元》卷13第796页,道膺禅师)4 这种强调式判断句具有如下特点: 1.主语由代词或由代词参与构成的短语充当,用得最多的是“这个”“这”;主语前有表示强调、意义相当于语气副词“就”的“只”“即”;使用判断词“是”(否定判断句可不用“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句中不出现宾语。 2.基本上只在对话语境中使用。 3.可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用于疑问句可以是测度问、选择问、反诘、是非问,以测度问居多。 本文探讨这种强调式判断句在唐宋禅宗语录中的发展历程,并就其历史来源、在唐宋时期的共时分布以及在唐宋时期以后的走向等问题展开讨论。 二、 发展历程 (一) 唐、五代 初盛唐的《坛经》《神会和尚禅话录》里还没有出现这种强调式判断句。晚唐五代的《祖堂集》中出现了这种判断句,共34例,具体情况是:“只这……”20例,“只与摩……”1例,“即汝……”6例,“即此……”4例,“即这……”2例,“即吾……”1例。 《祖堂集》34例强调式判断句的使用特点可总结为: 1.主要用于陈述句,共27例;少量用于问句,其中测度问4例,反诘问1例,选择问1例,真性是非问1例。例如: (5) 师临迁化时,洞山问:“和尚百年后,有人问:‘还邈得师真也无?’,向他作摩生道?”师云:“但向他道:‘只这个汉是。’”(《祖堂集》卷5第148页,云岩和尚) (6) 师果然是下来乞钱,赵州便出来把驻云:“久向投子,莫只这个便是也无?”师才闻此语,便侧身退。(《祖堂集》卷6第167页,投子和尚) (7)后游上都,因行分卫,而造一门云:“家常。”屏后有老女云:“和尚太无厌生。”师闻其言异,探而拔之,云:“饭犹未得,何责无厌?”女云:“只这个,岂不是无厌?”(《祖堂集》卷16第417页,黄蘗和尚) (8) 惠明问云:“上来密意,即这个是?为当别更有意旨?”(《祖堂集》卷18第461页,仰山和尚) (9) 师合掌顶戴。报慈拈问僧:“只如洞山口里与摩道,合掌顶戴,只与摩是合掌顶戴?”僧无对。(《祖堂集》卷6第183页,洞山和尚) 例(5)“只这个汉是”是陈述句。例(6)“把驻”即“把住”,指赵州和尚扯住投子和尚,“莫只这个便是也无?”是测度问。例(7)“分卫”指乞讨食物,“家常”是僧人乞求布施之语,“只这个,岂不是无厌?”是反诘。这一例很特殊,不但是反诘,而且是否定判断句,否定加上反诘,变成肯定,是说讨饭就是贪得无厌。例(8)是选择问。例(9)“只与摩是合掌顶戴?”是真性是非问。 2.绝大多数情况下句中不出现宾语,宾语多承前省略。34例中有宾语的7例。值得注意的是,7例中谓词性宾语居多,有5例,体词性宾语有2例。例如: (10) 师云:“虽则德山同根生,不与雪峰同枝死。汝欲识末后一句,只这个便是。”(《祖堂集》卷7第200页,岩头和尚) (11) 自从过得石桥后,即此浮生是再生。(《祖堂集》卷7第206页,雪峰和尚) (12) 祖曰:“即这个不污染底,是诸佛之所护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祖堂集》卷3第111页,怀让和尚) 例(10)“只这个便是”的宾语是“末后一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例(11)“即此浮生是再生”的“再生”是谓词性宾语。例(12)“即这个不污染底,是诸佛之所护念”的宾语“诸佛之所护念”,是“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 3.主语由代词或由代词参与构成的短语充当。代词可以是指示代词,也可以是人称代词。计“这个”15例,“这个+名词性词语”5例,“这+名词性或动词性词语”2例;“此”1例,“此+名词性词语”3例;“与摩”1例;“吾+名词性词语”1例;“汝”1例,“汝+名词性词语”5例。例如: (13) 问:“如何是劈破底?师云:“只这个是。”(《祖堂集》卷13第353页,福先招庆和尚) (14) 师恰得见庵前树上有青蛇开口,便指云:“汝若去大沩,只这青蛇是。”(《祖堂集》卷19第487页,观和尚) (15) 只认得驴前马后,将当自己眼目。佛法平沉,即此便是。(《祖堂集》卷6第177页,洞山和尚) (16) 四祖曰:“欲识四祖,即吾身是。”(《祖堂集》卷3第82页,牛头和尚) (17) 又问:“如何是古佛心?”师云:“即汝心是。”(《祖堂集》卷20第510页,兴平和尚) 例(13)的主语是“这个”,例(14)的主语是“这青蛇”,例(15)的主语是“此”,例(16)的主语是“吾身”,例(17)的主语是“汝心”。 4. 少数用例判断动词“是”前有副词“便”或“即”,与句首“只”或“即”呼应,使句子强调的意味更浓。“是”前有“便”的7例,有“即”的1例。例如: (18) 遂辄申问:“丹霞山在什摩处?”师指山曰:“青青黯黯底是。”禅德曰:“莫只这个便是不?”(《祖堂集》卷4第122页,丹霞和尚) (19) 师礼而问曰:“三乘至教,粗亦研穷。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伏愿指示。”马大师曰:“即汝所不了心即是,更无别物。”(《祖堂集》卷15第396页,汾州和尚) 例(18)“莫只这个便是不”中,“便”与“只”呼应。例(19)“即汝所不了心即是”更有特色,两个“即”前后呼应。 (二) 北宋 北宋的《景德传灯录》“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共40例,在适用的句类、是否带宾语、主语的构成、是否有副词“便”“即”相呼应等方面基本格局同于《祖堂集》,但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 1. 由代词独立做主语的用例增多,比例明显提升。 《祖堂集》中代词不加量词“个”或其他词语而独立做主语的仅3例,即“此”1例,“与摩”1例,“汝”1例。《景德传灯录》中代词独立做主语的共19例,计“这”11例,“者”2例,“此”2例,“汝”4例。例如: (20) 师曰;“还将得马师真来否?”曰:“只这是。”(《景德传灯录》卷5第84页,慧忠国师) (21) 僧问:“如何是祖师意?”师乃敲床脚。僧云:“只这莫便是否?”师云:“是即脱取去。”(《景德传灯录》卷10第156页,从谂禅师) (22) 时竹上有一青蛇子,师指蛇云:“欲识西院老野狐精,只这便是。”(《景德传灯录》卷12第219页,灵观禅师) (23) 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即汝是。”(《景德传灯录》卷23第470页,智洪弘济大师) 《祖堂集》中“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做主语最多的是“这个”,《景德传灯录》中这种强调式判断句做主语最多的是“这”;这种判断句中“这”单独做主语《祖堂集》未见1例,《景德传灯录》中有11例。这是很值得关注的现象。这说明,“这”早期只具有指示功能,后来才发展出称代功能,在北宋的《景德传灯录》中,这种称代功能已经具备,在强调式判断句中独立充当主语,称代性得到了突出表现。从语用的角度看,“这”单独做主语比“这个”或“这+其他词语”做主语节奏更紧凑,强调的力度加大。 2. 问句句末语气词有变化,出现了“么”。 《祖堂集》7例问句,反诘问、选择问、是非问句末皆无语气词;测度问4例,2例句末用语气词“不”,2例句末用语气词连用式“也无”。5《景德传灯录》中有问句13例,测度问句11例,句末为“否”的4例,为“也无”的2例,用“么”的5例;真性是非问句2例,1例句末无语气词,1例句末为“否”。句末用语气词“么”的例子如: (24) 仰山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大好灯笼。”仰山云:“莫只这个便是么?”师云:“这个是什么?”仰山云:“大好灯笼。”(《景德传灯录》卷9第134页,沩山灵祐禅师) (25) 乃问:“丹霞山向什么处去?”师指山曰:“青黯黯处。”僧曰:“莫只这个便是么?”师曰:“真师子儿,一拨便转。” (《景德传灯录》卷14第271页,丹霞天然禅师) (26) 僧问:“如何是兴福主?”师曰:“阇梨不识。”曰:“莫只这便是么?” (《景德传灯录》卷26第529页,可勋禅师) 问句句末语气词“吗”来源于“么”,“么”来源于“无”。问句末用“么”较用“不”“否”“无”在语言本身是一种新发展,对记载的文献来说,则体现口语化程度的提高。例(24)《祖堂集》卷16“沩山灵祐和尚”部分相应的句子作“莫只这个便是也无”,例(25)《祖堂集》卷4“丹霞天然和尚”部分相应的句子作“莫只这个便是不”,2例在《景德传灯录》中句末由“也无”或“不”换成了“么”,反映了语言的新发展。 (三) 南宋 南宋的《古尊宿语要》中“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共16例,具体情况是:“只这……”5例,“只者……”8例,“只你……”1例,“即者……”1例,“即汝……”1例。 南宋的《五灯会元》中“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共52例,具体情况是:“只这……”40例,“只此……”2例,“只汝……”1例,“即此……”5例,“即汝……”4例。 南宋禅宗语录“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的使用有3点值得注意: 1. 由代词独立做主语的比例继续攀升。《祖堂集》中代词独立做主语仅3例,占用例总数的9%;《景德传灯录》中代词独立做主语共19例,占用例总数的48%。《古尊宿语要》中代词独立做主语12例,其中,“这”4例,“者”6例,“你”1例,“汝”1例,占用例总数的75%;《五灯会元》中代词独立做主语共34例,其中,“这”27例,“此”3例,“汝”4例,占用例总数的65%。显然,南宋的两部禅录在《景德传灯录》的基础上比例又有提高,《古尊宿语要》提高的幅度尤大。这种句子中做主语的主体是“这(者)”,“这”单独作主语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再到南宋比例不断提升,表明它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2. 句中有“便”“即”呼应的用例比例继续提高。《祖堂集》中句中有“便”“即”呼应的共8例,即“便”7例, “即”1例,占用例总数的24%;《景德传灯录》中有“便”“即”呼应的共16例,即“便”15例,“即”1例,占用例总数的40%。《古尊宿语要》中有“便”呼应的共10例,占用例总数的63%;《五灯会元》中有“便”呼应的共24例,占用例总数的46%。可见,在句中有“便”“即”呼应方面南宋的两部禅录在《景德传灯录》的基础上比例也有提高,也同样是《古尊宿语要》提高的幅度尤大。这方面的比例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再到南宋不断提升,表明这种句式对语义的强调力度不断增强。 3. 总体使用频率持续下降。从1万字中使用这种句式的次数来看,《祖堂集》是1.36次,《景德传灯录》是0.95次,《古尊宿语要》是0.8次,《五灯会元》是0.67次。看来,这种句式晚唐五代使用最多,此后频率逐步下降。 唐宋禅宗语录中“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的使用情况可总结为下表: 表1 唐宋禅宗语录“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使用情况总表 三、 相关问题讨论 (一) “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的历史来源 唐代禅宗语录中“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是唐以前汉译佛经中同类句式的继承与发展。 张美兰在讨论《祖堂集》特殊的判断句式时曾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有“此即无畏王子是也”一类判断句[1]59,曹广顺等也曾举出姚秦《大庄严论经》中的1例:“一切施者,我身即是。”[2]365确实,唐以前的汉译佛经中已经有不少这样的判断句:判断动词后无宾语;主语是代词或由代词参与构成的短语,指示代词“此”和人称代词“我”常见;句中常有表强调的副词“即”或“则”。按“即”或“则”在句中的位置,这种判断句可别为两类: 一类表强调的“即”在主语后。例如: (27) (鹿王)作是语已,即至王所,溺人见已寻示王言:“所言鹿王此即是也。”作是言已,两手落地。(三国支谦《菩萨本缘经》卷下) (28) 帝释答曰:“大王!闻有天帝释耶?”答曰:“闻有帝释。”告曰:“我即是也。大王有大善利,有大功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中阿含经》卷14) (29) “我闻此山中有仙人,名睒摩迦,慈仁孝顺,养盲父母,举世称叹。汝今非睒摩迦也?”答言:“我即是也。”(元魏吉迦夜共昙曜《杂宝藏经》卷1) 另一类表强调的“即”“则”在主语前。例如: (30)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方迹王者,则此比丘是;那赖仙人者,则我身是。尔时相遭,今亦相遇。”(西晋竺法护《生经》卷1) (31) 阿难!汝欲知者,尔时,顶生王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何以故?尔时王者,阿难!即我身是。(西晋法炬《佛说顶生王故事经》) (32) 卿等欲见拘娑罗国王长寿儿长生童子者,即此是也。(东晋僧伽提婆《中阿含经》卷17) (33) 尔时大典尊岂异人乎?莫造斯观,即我身是也。(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佛说长阿含经》卷5) (34) 乃至今者,诸人相传,讠名于此处为象堕坑,即此是也。(隋阇那崛多《佛本行集经》卷13) (35) 尔时,佛告彼迦叶言:“……彼树上菓,我今将来在此堂内。”指示迦叶:“彼阎浮果即此是也,……”(隋阇那崛多《佛本行集经》卷41) 第一类与唐宋禅宗语录中的“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已很接近,第二类就基本一致了,特别是第二类中的例(32)(34)(35),句中指示代词“此”单独作主语。在第二类基础上,句首表强调的副词换成“只”,主语部分的指示代词换成“这”,句中加上呼应的副词“便”,就成为唐宋典型的“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了。 (二) 唐宋时期“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的共时分布 为了了解唐宋时期“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的共时分布状况,我们对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集》和南宋的《朱子语类》做了不完全调查。《敦煌变文集》电子版我们检索了“只这”“只者”“只遮”“只此”“只我”“只吾”“只你”“只汝”“即这”“即者”“即遮”“即此”“即我”“即吾”“即你”“即汝”“则这”“则者”“则遮”“则此”“则我”“则吾”“则你”“则汝”,共检得9例,即“只这”3例,“只此”1例,“只我”2例,“只吾”1例,“只你”1例,“即我”1例。《朱子语类》我们检索了“只这”“只者”“只遮”“只此”“只我”“即我”,共检得64例,即“只这”17例,“只此”47例。例如: (36) 善庆曰:“若觅诸人,实当不是;若觅远公,只这贱奴便是。”(《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第190页)6 (37) 我当初辞师之日,处分交代,逢庐即住,只此便是我山修道之处。(《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第167页) (38) 难陀报天女曰:“只我便是佛弟难陀。”(《敦煌变文集·难陀出家缘起》第400页) (39) 彼时鸟者,即我身是。(《敦煌变文集·四兽因缘》第855页) (40) 只这便是至善处。(《朱子语类》卷16第319页) (41) 只这三者,便是涵养地头。(《朱子语类》卷35第915页)7 (42) 只此便是格物。(《朱子语类》卷15第284页) (43) 如今俗语云“逢人只说三分话”,只此便是不忠。(《朱子语类》卷21第490页) (44) 所谓“易”者,只此便是。(《朱子语类》卷65第1 615页) 由《敦煌变文集》和《朱子语类》的情况可见,唐宋时期,“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的使用不局限于禅宗语录,其他文献也有使用,有些文献如《朱子语类》使用频率也比较高。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朱子语类》中的这类句子,“是”后多带宾语。 (三)唐宋时期以后“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的走向 明代,我们对长篇小说《水浒传》和学者语录《传习录》做了不完全调查,检索了“只这”“只者”“只遮”“只此”“只我”“只吾”“只你”“只汝”“只他”“即这”“即者”“即遮”“即此”“即我”“即吾”“即你”“即汝”“即他”“则这”“则者”“则遮”“则此”。在《水浒传》中共检得16例,即“只这”2例,“只此”9例(其中3例用“为”表判断),“只我”4例,“只你”1例;在《传习录》中只检得“只此”3例。例如: (45) 只这个白胜家,便是我们安身处。(《水浒传》第16回第198页)8 (46) 他姓阮,他在石碣住,他是打鱼的,弟兄三个。只此是实。(《水浒传》第18回第238页) (47) 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虽然比不得京师,只此也是人间天上。(《水浒传》第33回第444页) (48) 宋江听了大喜,向前拖住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只我便是黑三郎宋江。”(《水浒传》第35回第475页) (49) 董平大笑,喝道:“只你便是杀晚爷的大顽!”(《水浒传》第78回第1 071页) (50) 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只此便是元声之始。(明王阳明《传习录》卷下“黄省曾录”第168页)9 清代,我们对学者学术笔记《读四书大全说》和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做了不完全调查,检索了“只这”“只者”“只遮”“只此”“只我”“只吾”“只你”“只汝”“只他”“即这”“即者”“即遮”“即此”“即我”“即吾”“即你”“即汝”“即他”“则这”“则者”“则遮”“则此”。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共检得60例,即“只此”34例,“即此”26例;在《儒林外史》中只检得“只这”1例;在《红楼梦》中也只检得“即此”1例。例如: (51) 如人至京都,不能得见天子,却说所谓天子者只此宫殿嵯峨、号令赫奕者是。(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10第664页)10 (52) 只此身便是神明之舍,而岂心之谓与?(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10第713页) (53) 用力克去己私,即此便是英气。(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5第323页) (54) 只这申老爹的令郎,就是夏老爹的令婿;夏老爹时刻有县主老爷的牌票,也要人认得字。(《儒林外史》第2回第17页)11 (55) 贾政即忙叩首拜谢,便说:“老亲翁即此一行,必是上慰圣心,下安黎庶,诚哉莫大之功,正在此行。(《红楼梦》第114回第1 566页)12 从对明清部分文献的调查可知,明代“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还有一定用例,到清代,这种判断句就很少见了。《水浒传》与《儒林外史》都有江淮官话的背景,两书相较,清代的衰微明显可见。王夫之《读四书大全》中有多一些的用例,从其具体组合是“只此”“即此”看,全用“此”,应属于学者仿古现象。 现代汉语方言中这种判断句是否还在使用,目前不得而知。现代汉语通语中有一种“就+代词”的判断句,是否是这种判断句呢?请看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里的一些用例: (56) 再看他还把脸越拉越长,心里也窜火气:别人都是狼,就你是兔子?瞧这德性!你哪点比我强? (57) 这洪荒之中也就你是扫把星,光连累别人! (58) 庞星笑道:“大嫂!咱们查遍南阳岛,就你是个人才!你不当代司令,只能请湖中的大鲤鱼来当了!” (59) 看大街上人人都那么欢乐,成双成对的,不是情侣就是朋友。就我是一个人,我真迷茫了。 (60) 全世界都是好人!就我是坏人!我活该死!! (61) 几代人都是大学生,就他是个高中生! 这种“就+代词”的判断句出现时间应该很晚。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的明、清两部分,我们检索“就你”“就这是”“就这个是”,未见这种判断句。13这种“就+代词”的判断句表面上看似乎就是唐宋以来的“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仅由“就”替换了“只”。但仔细琢磨例(56)至例(61)以及《九尾龟》中的1例,我们便可发现,这种“就+代词”的判断句,其“就”的作用是确定范围,排斥其他,“就”是范围副词,而非表肯定的语气副词,而“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中的“只”或“即”是表示肯定的语气副词。这样看来,“就+代词”判断句和“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在现代汉语通语中已经消亡。 四、 结 语 综上所述,唐宋禅宗语录中,“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晚唐五代使用最多,进入宋代其使用频率逐步下降,而从晚唐五代到南宋,这种判断句由代词独立做主语的比例不断提高,句中有“便”“即”与句首“只“即”相呼应的用例比例也不断攀升,显示其强调的力度不断增强。这种判断句是唐以前汉译佛经中同类句式的继承与发展;唐宋时期,它的使用不局限于禅宗语录,世俗文献也使用不少;明清时期,这种判断句逐渐衰落,到现代汉语通语中就彻底消失了。 “只这(个)是”类判断句是汉语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种具有强调作用的特殊判断句,我们在考察汉语判断句发展史的时候,应关注这样一些特殊的判断句式。 参考文献 [1] 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曹广顺,等.《祖堂集》语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注释 1见静、筠二禅师编《祖堂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下文同一文献例句不再注出处。 2道原编《景德传灯录》,日本京都禅文化研究所1990年版。下文同一文献例句不再注出处。 3赜藏主编《古尊宿语要》,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3年版。下文同一文献不再注出处。 4普济编《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 5关于问句末“无”的语法性质,我们同意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么”的产生》(《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一文的意见,认定测度问句中的“无”是语气词。关于问句末“不”的语法性质,我们除了同意吴福祥(1997)的意见,认为测度词和句尾否定词不允许共现,还进一步认为,“只这(个)是”类强调式判断句其测度问句中会有“只”“便”呼应极力强调“是”,故句尾“不”不是例外,它不可能表否定而构成反复问从而形成测度问与反复问杂糅,也宜认作语气词。 6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7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 8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同一文献不再注出处。 9王阳明,《传习录》,岳麓书社2012年萧无陂校释本。同一文献不再注出处。 10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华书局1975年版。同一文献不再注出处。 11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同一文献不再注出处。 12曹雪芹、高鄂《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同一文献不再注出处。 13“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清代部分可见《九尾龟》第142回中的1例:“就你算是真的,我的不是,如何?”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古本小说集成”本《九尾龟》第660页作:“就算你是真的,我的不是,如何?”“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电子版输入有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