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传统社会民间蒙学读物——杂字文献研究述评(4)


    二、杂字文献的专题研究
    杂字文献对语言学、民俗学、文化学、历史学、教育史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杂字文献专题研究主要成果体现在教育史研究成果《日常生活变迁中的教育:明清时期杂字研究》(以下简称《明清杂字研究》)一书。[10]《明清杂字研究》是作者顾月琴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至目前为止,该书是明清以来杂字文献研究最为全面的论著,全书总共分五章,近三十万字。作者先阐述杂字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并对杂字研究作了详细的学术回顾;接下来对杂字的历史源流、明清时期杂字盛行的原因、杂字的特点、杂字在海外的流传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详述。全书的价值主要有:第一,对明清时期杂字盛行的原因作了全面分析。第二,揭示杂字文献记载的内容,尤其是对杂字文献中列写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经验、商业教育、民间百工技艺、人际交往、社会教育等内容的分析,材料丰富,观点新颖;第三,将明清时期杂字文献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主要识字读物进行了详细比较。作为底层的杂字收字数量怎样?所收文字在传统文献中分布情况怎样?作者通过考察传统社会正统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文字》等蒙学读物和民间杂字文献情况作细致比较,得出了不同于以往对传统社会底层识字教材的认识,而且研究方法有所创新。
    当然本书也留有遗憾。作为杂字研究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学术专著,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杂字文献材料收集不全面,参考的杂字文献有限。全书虽然引用各类杂字110余册,但是作为一部研究杂字的专著,材料的使用显然偏少,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失之偏颇。至作者出书时间,孔网出售的杂字文献数量多达4000余册,内容不同的杂字有340余种,尤其是明清时期一些重要杂字如《杂字旁通》、《天宫杂字》、《一串珠杂字》、《七十二行杂字》、《广宜杂字》、《南北通晓杂字》、《药宝杂字》等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本书却未作参考。第二,杂字的地域性特征没有得到充分解释。杂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域性强,《明清杂字研究》中提及体例的特殊性、内容的独特性、语言的特点等问题无不是由杂字的地域性特征决定,地域性才是杂字文献最重要的特征。考察孔网出现的所有杂字文献,可以发现有西南地区杂字、西北地区杂字、东三省地区杂字、江浙地区杂字、岭南地区杂字、山东地区杂字、山西地区杂字、江西地区杂字、湖南地区杂字、福建地区杂字、海外杂字等。每个区域的杂字都有其地域性特征,本书理应辟专门章节加以讨论。第三,未对杂字进行有效分类。分类是对事物性质深入认识的第一步。从杂字记载的内容看,有综合杂字和专业杂字;从时间上看,有宋元杂字、明清杂字、清末民国时期杂字、解放区杂字、建国十七年杂字、新时期杂字等多类。哪种分类具有周遍性,哪种分类具有必要性,哪种分类更能深刻地揭示杂字的内在性质,我们认为应辟专门章节加以论述。第四,明清以来杂字的演变未见勾勒。由书名《日常生活变迁中的教育:明清时期杂字研究》可知,本书的重心在明清时期杂字研究,随着明清时期日常生活的变迁,杂字的形式和内容也逐渐在演变。明末清初,杂字文献的编撰多为读书人是正俗字、俗语、讹误字而作。清道光以来,社会生活多元化,士农工商及百工兴起,各种不同用途的杂字骤然出现,并在坊间大量刊行,而且应用目的明确,如从岭南《一串珠杂字》序言可知:“世上当行之字,至粗至俗,为至紧要,不尽载于四书五经,所以别有杂字相传也。”[0]民国时期,许多大型书局加入刊印杂字的行列,杂字文献的实用性、民间底层生活内容又受到削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道德说教内容又有所增加,甚至出现《孝经杂字》[11]、《礼仪杂字》[12]。可以说明清以来,杂字文献记载内容的几起几落,作者应在书中加以勾勒,明晰其发展线索,因为由不同时期杂字所记载内容的演变可以看出社会演进的缩影。
    当然,瑕不掩瑜。《明清时期杂字研究》从社会史、教育史的角度对杂字文献作了全面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抛砖引玉的贡献,其问题正反映了当前杂字研究的缺憾。除上书外,以教育史、社会史方面为内容对杂字进行研究的,还有王有英《民间识字课本中的教化意蕴——“杂字”与社会教化》[13],顾月琴、俞可《杂字教学对民工教育的意义》[14],顾月琴《我国古代民间杂字教材中的社会教化》[15]、《我国古代民间杂字教材中的职业教育》[15]、《古代识字教材的比较——杂字与“三百千”的相同之处》[17]等文章。此外黄山学院戴元枝所撰《徽州〈六言杂字〉:明清杂字教材的成熟之作》[18]、《从明清徽州杂字看徽州的商业启蒙教育》[19]两文则以杂字文献为视角论述徽州地区的社会史、教育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