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汉语特殊造词法研究(2)


    一、特殊语音造词法
    语音造词法就是通过语音与语义的联系创造新词的方法,或直接模仿自然声音(即拟声词,如英语的zoom,汉语的“嘎吱”)、或通过声音与事物属性的相关性造词(如英语的click,汉语的“布谷”)、或通过声音与事物表达概念的相关性来造词(如英语的click—strike—kick—knock,汉语的“坐—座”)。(12)利用语音进行造词是各民族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造词法,但是汉语语音造词法当中存在着其他语言中没有或是很少见到的特殊现象,需要我们区别对待并深入研究。
    要从汉语语音造词法当中区分出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殊语音造词法,首先必须对汉语语音造词法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我们知道,汉语词汇按构词类型,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单纯词中有一个小类,叫做“联绵词”,其中又分为双声联绵词(如“参差”“仿佛”)、叠韵联绵词(如“彷徨”“窈窕”)和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如“蝴蝶”“芙蓉”)三类。任学良将双声和叠韵纳入造词法类别当中,将双声构词形式的词语全部列入双声造词法,叠韵构词形式的词语全部列入叠韵造词法中(13)(如果双声和叠韵确实属于汉语语音造词法,那么这两种造词法就应该作为汉语特殊造词法进行分析,因为双声和叠韵属于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而葛本仪则将双声、叠韵划入构词法中,作为一种构词方式进行介绍。(14)我们认同后者的做法。从历时的角度来考虑,双声、叠韵仅是人们在对词的认知当中总结出来的词的内部结构规律,如“参差”“窈窕”等词在创造使用之初,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是以双声和叠韵为依据创造出来的词,甚至有学者提出,很多今人认定为单纯词的词,在使用之初原本是合成词,只因年代久远,后人无法判断其语素合成关系,才被视为单纯词,进而仅从语音关联将其构词方式分为双声、叠韵或非双声叠韵。(15)如果我们将双声和叠韵作为造词法来认识,那么单纯词中的那些非双声叠韵关系的词又是用什么方法创造出来的,就无从解释了。
    汉语语音造词法中确实存在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殊之处,但不是所谓的“双声造词法”和“叠韵造词法”,而是叠音造词法和变音造词法。
    1.叠音造词法
    葛本仪提出“双音造词法”,指在原有单音词的基础上添加单音语素,构成双音节新词的造词法,其中又包括重言同义的双音造词(如“哥哥”)、重言异义的双音造词(如“堂堂”)、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词联合造词(如“道路”“宽阔”)以及附加虚化成分造词(如“舌头”“老师”)四种方式。(16)笔者认同葛氏对双音造词法的阐述,但由于葛氏对双音造词法的几种不同分类方式分别与下文将要讨论的复合造词法、附加造词法等有交叉,不便于本文的分类阐述;且双音造词法涵盖范围过大(大部分双音词都可以划入其中),故本文不采用葛氏的双音造词法分类结果。
    顾名思义,叠音造词法即指利用语音的重叠或部分重叠造成新词的方法,根据语素的数量和重叠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形式:
    (1)全部重叠:AA式——妈妈、宝宝、纷纷、往往等;
    AABB式——兢兢业业、磕磕绊绊、婆婆妈妈、口口声声等;
    (2)部分重叠:AAB式——蒙蒙亮、毛毛雨、呱呱叫、芨芨草等;
    ABB式——凉丝丝、紧巴巴、热乎乎、乐呵呵等。
    叠音造词法也是伴随汉语双音化而产生的一种造词法。古汉语中,相同音节的两个语素连用情况很常见,以《诗经》为例,《国风·秦风·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都属叠音,又如《国风·周南·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然而,这种相同音节重叠使用的情况在使用之初还不能称之为“叠音造词”,因为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偶然放在一起使用的两个相同音节语素只能看作“叠音用词”,只有当这种使用形式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被固定下来,进而整体被语言使用者认定为一个词,这种形式才成为“叠音造词”。在这个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有些重叠使用的相同音节的语素已经完成结合凝固过程,成为一个词,如《国风·秦风·蒹葭》中的“苍苍”“萋萋”等;有的则使用频率不高,至今也没有被语言使用者认定为词,如《国风·周南·螽斯》中的“诜诜”“薨薨”“绳绳”“揖揖”“蛰蛰”等。
    2.变音造词法(17)
    变音造词法是指通过改变词的原有读音造成新词,属于语音内部屈折。古代汉语由于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使用者需要表达的语义日益增多,原有的词汇难以承载更为丰富的表达需要。于是,通过语音内部构成要素变化来区别词义成为了一种新的造词方法。
    根据汉语音节声、韵、调三要素我们可以把变音造词法分为三类:一为变声造词法,如“‘臭’,尺救切(上古昌母幽部长入),气味;许救切(上古晓母幽部长入),用鼻子嗅气味”;二为变韵造词法,如“‘获’,胡麦切(二等字,上古铎部短入),猎获;‘获’,胡郭切(一等字,上古铎部短入),收割谷物”;三为变调造词法,如“‘文’,平声,花纹;去声,文饰”(18)。
    汉语使用变音造词法产生大量同源词,这些同源词读音相通,意义相近或相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义。其中改变声调产生新词的情况相对更为常见,即古代所谓“四声别义”或“异声别义”。
    变音造词是古汉语中一种颇为有效的造词方法,但这种造词方法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作用,汉语词汇双音化速度加快以后,变音造词法逐渐式微,到现代语言中则已基本废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