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汉语白话史研究刍议(7)


    五、白话史研究的意义
    白话史研究涵盖语言学各分支学科,还涉及文献学和辞书学等学科,尤其在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和汉语语法史研究诸方面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下以汉语词汇史为例略作论述。
    从先秦以来白话的发展可略窥汉语与时俱进的演变。如战国时期已出现“眼”,义指“眼球”,与“目”有别,而到了东汉以后这种区别不复存在,至迟到汉末“眼”已经在口语中替代了“目”。(29)又如甲骨卜辞中已有否定副词“不、弗、勿、毋”等,周秦时又产生了“非、匪、微、无、蔑、未”等新的否定副词。“无、蔑”本是否定动词,表示“没有”。大约在汉末,出现了否定动词“没”。(30)“没”的上古音为明母入声物部,《广韵》中的音韵地位为明母人声没韵。随着北方人声开始消亡,“没”韵在舒声化的过程中与“无”的语音差异趋向于模糊。《中原音韵》里“无模没”三字同属“鱼模”韵。“无”与“没”的替换在唐时已露端倪,“没”由“沉入水中”引申的“消失”、“失去”义融入了“无”的“亡”义而产生“没有”义,“没”韵的舒声化与“无”的文白异读使得“没”的读音与“无”的白读音[mu]趋于相似,进而逐渐形成了“没”取代“无”的语义和语音条件。宋时“无”与“没”往往并用,如《朱子语类》卷一百十六:“此是随语生解,支离延蔓,闲说闲讲,少间展转,只是添得多,说的远。如此讲书,如此听人说话,全不是自做工夫,全无巴鼻。”(31)卷十三:“人生都是他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病。”例中“无巴鼻”即“没巴鼻”。(32)再如“去”在先秦指“离开”,后来演变为“往”义。如支谶译《般若道行品经》卷九:“汝从是去到犍陀越国昙无竭菩萨所。”(8/472a)(33)佚名译《旧杂譬喻经》上:“昔有二人从师学道,俱去到他国。”(4/514a)支谦译《大明度经》:“诸佛本何所来?去何所?”(8/504c)竺法护译《佛般泥洹经》上:“佛从罗致聚呼阿难去至巴邻聚。”(1/162a)法炬和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卷四:“于是梵志瞋恚,便去到优填王所。”(4/604a)诸例中“去到”和“去至”的“去”是“离开”义,“到”和“至”则是“往”义。“去”和“到”或“至”并列的这种语法位置使“去”逐渐产生了“到”和“至”所具有的“往”义,随着“到”或“至”逐渐脱落,“去”最终与宾语发生了语法上的联系,从而有了“往”义。如《世说新语·汰侈》:“遂经几日,迷不知何处去。”又如《燕云奉使录》载阿骨打云:“西京地本不要,止为去挐阿适须索一到,若挐了阿适,也待与南朝。”“去”的“往”义发展至现代白话则有“我去看朋友”、“我看朋友去”和“我去看朋友去”三种说法。
    白话史的研究贯通古今,也包括台湾海峡两岸通语的演变和发展。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由于曾经几十年的隔绝对立并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海峡两岸在民族共同语的具体使用和外来词语的翻译使用上,出现了部分字词的形、音、义差异。大陆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与台湾推行的“国音”“国语”客观上也造成了一些字词在音义上的分歧。由于词义演变轨迹的不同、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不同、对外来词语消化吸收的机制不同,两岸在语言上各自产生了一批独用词语,或形同义异,或义同形殊。同样的一个词在大陆和台湾可能意思完全不同。如“爱人”在大陆指配偶,台湾却指“情人”;“窝心”在台湾意指温暖,大陆则意指受冤枉委屈无法表白而内心郁闷;大陆的“邮递员”在台湾叫“邮差”;大陆说的“武术”,台湾称“国术”;大陆公司的供销员或业务员,台湾称为“跑街”;大陆的“学生会”,台湾叫“班联会”;大陆的“电磁灶”,台湾叫“电子锅”;大陆的“立交桥”,台湾称作“交流道”;大陆称“火车头”为“机车”,而在台湾“机车”指的却是“摩托车”。据统计,两岸有分歧的词在10%以内。大陆有而台湾无的词约1300个;台湾有而大陆无的词,即台湾通行而大陆不用的词,约1000个左右;台湾、大陆都通行而义项有差别的词约500多个。(34)如立足于白话史的研究,将《国语辞典》与《现代汉语词典》和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作纵向的历时比较,再将《现代汉语词典》与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作横向的共时比较,则既可考察20世纪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又可考察海峡两岸地区用词的空间差异和变化状况,还可从中进一步探讨民国时经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和大众语运动形成的国语在海峡两岸地区分化后各自有哪些发展变化?有哪些差异?造成这些差异中的哪些内部和外部原因具有语言发展的规律?从而根据台湾海峡两岸的实际语言状况,求同存异,探讨如何消除两岸语言分歧和如何实现由分到合的趋同化,进而促成两岸语言的融合,为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