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数字的数学意义和文化意义(3)


    三”是多之始。在自然数列中,“三”是第一个与“一”相隔的数,就这一点,使“三”成了多的代表。老子的“道”,生到“三”便生万物了。“三”的文化意义没有“一”“二”复杂,基本上都跟多有关。先秦汉语中,“三”字用得特别多,其中许多并不表示确数“三”,而是泛指多。如《论语》“三思而后行”,《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诗经》“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三”都可以用“多、几、数”来翻译。训诂学家们早就注意到这一点,清人汪中撰《释“三”“九”》,专门分析了“三”表多的现象。
    “三”没有“一”“二”那种浓郁的哲学、宗教气息,但却有强大的世俗、民间文化的活力,是个很得中国人宠爱的数字。汉民族在创造文化符号时,特别爱把三样相关事物凑合在一起,以显示其多,满足多样化统一的审美需要。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书、画、印俱佳即成“三绝”。至于“三鲜汤”“炒三样”,超出三种菜料是常事,不到三种有时也冒称“三鲜”。小说家是最懂得“三”的魅力的,《三国演义》有桃园三结义、三请诸葛亮、三气周瑜,《水浒》有三打祝家庄,《西游记》有三打白骨精,《红楼梦》有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都是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
    “三”跟其他数字的配合也很有趣,“三”是多之始,若与小于“三”的“二”配合,那表示的不是多而是少,如“三三两两”“三言两语”;若跟大于“三”的数字配合,则强调多,如“三令五申”“三姑六婆”。但“三”跟“四”配合,却是贬义多于数量义,如“丢三拉四、推三阻四、低三下四、不三不四”,这可能是奇偶相连、“不三不四”引起的不协调感。“七……八”相连也有这种效果,详下。
    “三”作为序数,那肯定是贬多于褒了。“三流歌手、三流作家、下三流”,都带有鄙薄之意。但序数“三”用于时间,却没有贬义,还可能是个重要日子。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纪念日,就是“三朝”,有的地区还隆重请吃“三朝面”,以庆祝婴儿已平安度过很“多”日子。
    “三”为多的文化观念,远起于汉民族形成之初,这有汉字为证。汉字造字时,就是用三个相同字形来合成该事物多之意的,如“众、森、品、垚(尧)、晶、磊”。这种“三”字文化历经数千年,依旧不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