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听觉互动之于文化的建构性——基于“图像至上主义”潜在的文化破坏性(3)


    三、“图像至上主义”潜在的文化破坏性
    基于实证研究,Goss对聋人与听觉正常人进行互动交流时所展示出来的交际偏好模式进行了研究。[5]其研究确证了五种聋人交际偏好模式:附和行为(passing behavior)、直率的交际风格、亲密的互动距离、互动中不断增加触摸行为以及缓慢的交际交流:[4](第3版)
    1)“附和行为”模式指的是:聋人在与正常人交流过程中为了避免冷场、尴尬或者掩饰自己对交流内容的不理解,对交际方在话语交际过程中偶然停下来以眼神或者言语向其探寻交流内容是否得到理解时所给予的肯定行为。不管聋人的“附和行为”是出于何种目的,从认知的角度而言,“附和行为”本质上是不愿在交际互动中付出太多的认知努力。
    2)“直率的交际风格”模式是指:聋人在交流过程中倾向于更加直率地表达。直率的原因有多种,但综合来看,主要的无非两点:一是在交际中没有能力做到委婉含蓄地表达;二是因不愿在交际互动中付出太多的认知努力而选择最直白的交流方式。从认知的角度而言,不管是出于这两点中的哪一点,直率本质上是力图节省认知努力。
    3)“亲密的互动距离”模式指的是:聋人在交流过程中倾向于与交流方保持更为紧密的身体距离。
    4)“互动中不断增加的触摸行为”模式指的是:聋人倾向于在交流过程中通过不时触摸对方的方式来谋求更好的交流互动效果。
    5)“缓慢的交际交流”模式指的是:聋人的交流风格相对更为迟缓和拖沓。在聋人的交际中,“守时和简短是不被高度看重的,组群人员进行冗长的问候和道别是司空见惯的事情”。[8](p8)相比有正常听觉之人的人际交际而言,聋人交流互动更为费时费力。
    聋人所展现出来的五个交际偏好模式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图像至上主义”终极发展之于文化潜在的损害性和破坏性。设想一下,假若“图像至上主义”发展到极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将与聋人一样完全依仗视觉能力来获取信息。到那时,原本特属聋人的一些文化属性可能就会变成我们文化当中的一种“新倾向”。基于Goss总结出来的五个聋人交流偏好模式,[5]我们指出,“图像至上主义”终极发展最终可能对文化产生两大潜在的极端破坏性恶果:
    最终可能完全“消灭”听觉互动。从认知的角度而言,就像“附和行为”模式和“直率的交流方式”模式本质上都是不愿在交际互动中付出太多的认知努力,习惯于从图像或者视频中获取信息的社会个体也将越来越对需要付出更多认知努力的听觉交流不耐烦。由此,他们可能有意无意地日益弱化言语交流在生活和社会中的作用。由于人类日益习惯于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轻松地从图像或者视频中获取信息,加之未来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公司将更加不遗余力地开发和推广基于可穿戴设备基础之上的思想交流技术——读心/心灵感应术,人类可能最终会对纯粹的听觉交流失去耐心,进而抵触,直至尽量避免或者屏蔽各种听觉信息。
    今天,听觉信息在课堂、演讲或者讲座中大量减少;各种社交媒体如微信和微博等广泛使用;表情作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语言”在社交媒体中大量使用,都意味着听觉文化式微。尤其是2015年11月16日,《牛津词典》在官方博客上公布,2015年的年度词是个绘文字(emoji),亦即表情词,其义为“笑哭”。有网友评论说:“这是表情对词汇的最强逆袭。”我的看法是:这可能是视觉互动“消灭”听觉互动的先兆。
    今年早些时候,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自己的Facebook专页上举办了一次时长一个小时的在线问答活动后宣布:Facebook未来将提供的终极服务是心灵感应。众所周知,心灵感应的本质是“消灭语言”。未来某一天,人类有望通过使用可穿戴设备技术向他人直接发送自己脑海中各种丰富的想法。可穿戴设备可以把我们脑海中闪现的各种念头和想法还原成为各种神经元细胞的“亮起”(lightening)或者连接瞬间。通过捕捉神经元细胞“亮起”和连接的各种瞬间并发送这些信息,接收方就可以在其大脑中成功复制发送方的思维体验。这就是Facebook的终极交流技术——读心/心灵感应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撰写的、2015年刚刚获得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的科幻作品《三体》也预测:未来人类将不用语言而用思想交流。甚至还有别的科幻作家预测,未来我们可以把意识打包上传到宇宙,以在思维层面上实现“人类永生”。
    诸多社会文化规范最终可能被解构、破坏,甚至被完全摒弃。我们先来看聋人在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其他三个交际偏好模式:“亲密的互动距离”、“互动中不断增加触摸行为”和“缓慢的交际交流”。聋人之所以表现出这样三个交际偏好模式,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互动交际中需要借助更为紧密的身体距离、触觉能力以及时间延宕等手段来弥补其丧失听觉的不足。但对于听觉正常的人而言,这些手段则是多余。因此,随着“图像至上主义”的盛行,我们可能发展出与之相对的三个新的交际偏好模式:有意保持远程互动距离、互动中不断增加表情符号(以弥补远程互动交际中情感表达不可见的缺憾),以及快速的交际交流。今天,这三个交际偏好“新模式”已经初见端倪。[4](第3版)
    未来,随着这三个交际偏好“新模式”的广泛实践,面对面的听觉互动将降到最低,而这对社会文化规范的破坏性将是触目惊心的:大部分社交礼仪将被摒弃、特定的风俗习惯被忽略、交际中的礼貌与合作原则不被践行、串门聊天或者聚会闲聊等行为被抛弃、倾听这一古老的美德将不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构成道德基础的同情心和同理心(empathy)将极度弱化,整个社会将陷入可怕而混乱的“规范摒弃”状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