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从“吃什么吃”的否定意义看人类语言中的“疑善信恶”原则--《“什么”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简述


    论文作者简介:
    袁毓林,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刘彬,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本语言表达到概念关系的映射方法研究与资源建设”(61375074)和“基于汉语话题的句际关系自动分析研究”(61371129)的资助。
     
    文章主要以疑问代词“什么”的否定用法为研究对象,指出这种“什么”句主要表示对某种事物(或性状、行为、观点等)的合理性的否定,是一种元语言否定,而不是语义否定;而“什么”句表示否定意义的内在成因受到“疑善信恶”原则的指导,同时,听话人对该句型的识解也是基于“疑善信恶”这种反常思想。
    文章大致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什么”句表示否定意义的现象考察;第三部分,“什么”句表示否定意义的内在原因;第四部分,否定倾向的“什么”句的语义识解机制;第五部分,结语。
    现代汉语里的疑问代词“什么”非常特殊,它除了可以表示疑问意义之外,还可以用于表达否定,如“什么好消息?骗人!”指“不是好消息”,“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指“不该看”。以往研究指出这类句子多用于反问句,往往带有不满、责怪的语气,并且其中“什么”的指代作用弱化,疑问作用转化为否定作用。作者认为这些观察虽有道理,但是未触及问题的实质,进而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反问句为什么能够表示否定意义?疑问代词“什么”可以表示否定意义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听话人在理解这些句子时,为什么能够比较容易地把它理解为否定意义?
    文章首先对“什么”句进行形式上的分类,将其分为三大类七小类:第一类为“什么”在否定对象之前,包括“什么+NP”(如“什么大医院?连个小感冒都看不好。”)、“什么+VP”(如“什么放假?又不是法定假日!”)、“什么+引述小句”(如“—这是你的,这是我的。--什么“你的我的”?我们是一家人,分这么清干什么。)、“什么+呀”(--你真刻苦!--什么呀,你才是学霸。);第二类为“什么”居于否定对象中间(如“吃什么饭?菜还没买呢!”);第三类为“什么”在否定对象之后,包括“V+什么(+V)”(如“谢什么?好朋友不就应该这样吗?”)、“A+什么(+A)”(如“酸什么?一点都不酸。”)。进而指出这些类别从否定意义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情况,即“通过否定引述性成分来否定某事物(的名称)、行为、性状或观点的合理性”的间接否定与“先用消极性词语来称说某种行为,然后直接否定这种行为的合适性”的直接否定。同时指出这两种否定都不是基于真值条件的语义否定,而是一种语用否定,即否定语句的适宜条件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