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张伯江《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简介(2)


    二、功能语法研究小史 
    在西方,功能分析作为一个影响较大的语言学流派,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广为人知,并被冠以“功能主义”的名号的。从源头上来说,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布拉格学派以及美国学者Dwight Bolinger 和 Wallace Chafe等人的研究。 
    一般以Mathesius的研究作为布拉格学派传统的形成标志,他的研究兴趣是“信息流”问题,即新旧信息的区分。在布拉格学派传统里,很多注意力集中在话语中语法手段和韵律手段的区分。 
    Bolinger是20世纪中期活跃在美国语言学界的以描写细致著称的学者,他用功能的视点描写了西班牙语和英语的大量语法现象。他提出的口号“一种形式有一种意义,一种意义有一种形式”,已经成为后来功能语法学者的共识。 
    美国功能学派的兴起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Chomsky的生成语法受到重视语义的一些学者的质疑。其中以Fillmore和Chafe提出的从语义角色出发的解决方案影响最大。Greenberg对语言类型的调查报告深刻启发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他们开始把精力投入到语法功能的比较研究中去。 
    70年代作出重要贡献的是Dik的功能语法理论,Greenberg对语言共性问题的研究报告,以及Givón从语用功能和话语功能的视角广泛讨论了大量跨语言的语法现象。80年代也出现了很多研究共性与类型的书。 
    另外一股势力是Halliday率领下的“系统功能语法”,主要在美国以外发展。这个学派的特点是把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用功能、语义功能看作是语言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语境里观察语法系统,既关心书面语也关心口语。 
    中国的语法研究中也早有重视交际功能的语法思想,包括吕叔湘等先驱。 
    三、语法成分作用的层次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疑问和否定的不同作用、现代汉语“了”的不同作用层面、“的”的不同作用层面等具体问题,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区分不同层面的根源在于语言的交际功能观。 
    功能语法最重要的发现,首先是那些在交际过程中起着表达说话人态度作用的成分,然后就可以理解,语言成分的作用范围是有大小不同的。作用范围越小的,功能越具体,句法强制性越强;作用范围越大的,功能和意义越抽象,也就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意义减弱、主观意义增强的特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