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语境与无指成分的非指称性(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53 《当代修辞学》2015年第 李强 参加讨论
不过,动词的宾语成分并不总像上面例⑺-(13)那样具有指称性。例如下面这两例: 这两句中的“书”和“菜”并不指称任何实体,作者只是在陈述一个具体的行为。换句话说,“书”和“菜”是否具有指称性并不影响交际双方会话的顺利进行,听话人从发话人的话语中理解的是“看书”、“买菜”的行为,至于对“书”和“菜”所指对象的识别并不会对交际过程有所帮助。 3)一般与特殊情况下光杆普通名词和“一量名”形式短语的指称性 非叙实情态的句子中的光杆普通名词和“一量名”形式的短语具不具有指称性也要分情况讨论。一般情况下,这些宾语名词并不具有指称性。例如: 和上面的例(14)、(15)类似,“白酒”和“一本书”并没有在句中实现指称的功能,它们指称什么具体事物这一信息无助于听说双方的会话交际。这里,发话人仅仅意在向听话人陈述一个事实或一种情况。但是,出现在某些特殊场景语境下的语言成分仍然可能具有指称性,这种指称性是相对于发话人而言的,对听话人来说并不指称特定的事物。比如: (18)场景:A看到饭桌上摆着几瓶白酒。 A对B说:今天这顿饭,我们可能会喝白酒。(瞧,桌子上正摆着几瓶呢!) (19)场景:小孩子和妈妈逛书店,看到了书架上的一本童话书,孩子希望拥有它。 孩子向妈妈企求说:我想买一本书。(就是书架上的那本《格林童话》) 从发话人的角度看,“白酒”和“一本书”在他们心目中都具有指称性,“白酒”指的就是桌子上的那几瓶,“一本书”指的是《格林童话》。发话人在说出这些句子的时候,名词的指称对象已经被储存起来了。不过,听话人对此并不知情,他不知道“白酒”指的是什么白酒,“一本书”指的是哪本书,必须依靠发话人的提示才能确定指称的对象。提示的手段包括补加相应的话语(如上面括号中的内容)、手势动作或眼神动作等等。在这些手段未实施之前,这些名词对于听话人来说是不具备指称性的。 Givón(1984:442)曾讨论过指称和非叙实情态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在非叙实情态的句子里,名词可以做指称性或非指称性的解读,如: (20)Irrealis He wants a dog. (>a particular dog; Ref) (>any dog; Non-Ref) “a dog”既可以做指称解读,指心目中某个特定的狗;也可以做非指称解读,指任意一只狗。可见,判断一个名词是否具有指称性要依赖一定的语境和发话人是不是有指称意图。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体现的是发话人的语言态度(language attitude),发话人通过利用情景语境从而实现指称。离开会话主体讨论的指称是一种词汇语义层面上的指称,而不是语用层面上的指称。这也就是王红旗认为例(16)、(17)中划线名词成分都有指称性的原因。 4)否定成分管界之内的名词性成分是否具有指称性也要分情况讨论 比如下面的例(21)和(22): 例(21)中的“三个人”,对于发话人A来说已经有了指称的对象,可能就是之前和他约好见面的那三个人;但对陌生的听话人B来说,他陈述的信息是有没有看见,他并不知道“三个人”是“哪三个人”。因此,他干脆也可以直接回答“没有看见”。“三个人”对B来说是不具备指称性的。假设例(22)中的A和B是一种朋友的关系,且B也可能曾见过“那箱苹果”;在B对于A的回答中,“苹果”指的就是“小张的那箱苹果”,是“那箱苹果”的缩略形式。对于B来说,“苹果”是具备指称性的,他对A的回应想要表达的正是“小张的那箱苹果不在我这里”这个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